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社火:5名“社火娃”空中摔落安全是民俗传承的前提 | 新京报快评

时间:2023-02-10 16:45:40 | 来源:

今天,分享一篇5名“社火娃”空中摔落安全是民俗传承的前提 | 新京报快评,希望以下5名“社火娃”空中摔落安全是民俗传承的前提 | 新京报快评的内容对您有用。

▲资料图:2月6日,社火团队在庙会上行进。图/新华社

这个正月里,沉寂了几年的乡村社火重启,从走街串巷表演,到短视频平台传播,西北地区的社火精彩不断。其中,青海、甘肃、陕西多地的社火纷纷“出圈”。“社火娃”也因呆萌可爱,扮相有趣引起全网围观而走红。

但是,狂欢之余也有意外发生,2月4日西安市一地耍社火时,5名“社火娃”从芯子上掉落,引发人们关注和热议。

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祭祀神灵的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社火分布极为广泛,特别是流行于广大的北方地区,有血腥恐怖且十分逼真的血社火,有在车上表演故事的车社火,有适宜夜晚表演的地社火以及骑在骡、马、驴身上表演的马社火等。

社火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秧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大头娃娃等。而每一种社火表演形式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或展现忠孝节义,或演绎礼义廉耻,长久以来在娱神娱人的同时起着教化作用。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明知有的社火表演有一定的危险,家长还会送孩子参加。比如,这次从空中摔落的扮演芯子的孩子,在当地民间习俗中,芯子社火要由体重较轻的幼童来扮演,村中适龄小孩的家长一般会主动送自家孩子去装芯子。而芯子上饰演的大多数是神话人物,比如七仙女、八仙之类,正月十五都会披红挂彩,当地人认为装了芯子的孩子会得到神仙的庇佑,茁壮成长。

▲资料图:2月6日,社火团队的小演员在表演间隙嬉戏。图/新华社▲资料图:2月6日,社火团队的小演员在表演间隙嬉戏。图/新华社

其实,总体上说,民间社火属于一种游艺民俗。而游艺民俗的特点是非剧场化、非大舞台化的表演,更侧重行进中的、游行式的街头展演艺术形式,这恰恰是社火最为突出的特点。加上社火的起源发展与赛社、傩仪、迎春、灯节密切相关,而迎神献艺的赛社、沿门逐疫的傩仪、郊祀表演的迎春、昼夜狂欢的灯节的综合作用,使社火又呈现出多种技艺杂呈、群体性、狂欢式的特点。

另外,从组织形式来看,社火是一种以地缘为组织,来调动当地百姓参与的表演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共同体的惠及、联系和凝聚。

可以说,社火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绝大多数社火表演的非专业性,大多数表演者都处于一年演一次的状态。这里所说的非专业性并非贬低,正是因为社火多由民间自发组织,没有专业的演员,没有专业的团队,相较于舞台艺术而言,化妆、唱腔、服饰、道具都谈不上精美,所以常常呈现出浓厚的乡土色彩。而这既是社火一年一度的看点和亮点,也是社火根植民间生生不息的原因。

可是,这种非专业性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比如,接近于杂技的芯子、铁枝、飘色社火,还有本身就是杂技的飞叉表演,这些表演本身就存在较高的风险性,需要配备完善的训练设施和高质量的训练道具,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工作,这是确保顺利完成表演的前提。

社火的组织者和表演者都应该意识到,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不仅表演难以为继,而且也会逐渐失去观众和市场,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空谈。比如,今年春节某地秧歌队在游行过程中打伤围观群众,使本来欢乐喜庆的节日活动演变成了肢体冲突。

因此,各地在开展社火表演活动前,当地文化部门应建立健全备案制度,对社火队的后勤、安保等人员是否完备进行指导和监督,对社火道具的更新、维护责任到人,对存在安全风险的表演者购买商业保险等等。

今年春节各地火爆的社火表演,既是疫情之后民众情绪的一次有效释放,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火爆的同时别忘了,安全不仅是表演的前提,更是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

撰稿/赵清源(专栏作家)

编辑/徐秋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