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都被“叫停”8年了,你还在给娃做这项检查?
原创 茉莉医生 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生意人常说“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容易赚”。而打开这篇文章的老母亲们应该和我一样,虽然不认同这句话,但让老母亲们在一件质地高档的真丝裙和一节孩子校外补课费之间做选择时,我们都会选择后者吧!
生了宝宝后,“苦自己不能苦宝宝”是老母亲的至理名言。周围凡是打着和宝宝有关口号的一切吃穿住行的新鲜玩意儿,老母亲们也都趋之若鹜。
这不,微量元素检测也成为了热门话题。不仅闺蜜为她的宝宝、老公的领导为他的二宝、母上大人为她老姐妹的孙女都来问我。





好吧,言归正传,为何专业儿保的茉莉医生要对这种“微量元素检测”嗤之以鼻呢?
因为早在2013年卫生计生委就明确表示“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对违规开展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的医疗机构,会依法依规来处理。”
一、那么,微量元素具体是啥?
微量元素只是微量营养素的一部分,微量营养素包括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而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或称宏量元素),指的是占体重0.01%以上的化学元素,如镁、钙、钠、钾、硫、磷。
微量元素,指的是占体重0.01%以下且为人体所必需的一些化学元素,如铁、锌、铜、碘、硒、锰。
插播一句:
如果有人给您一张宝宝检查单,写着微量元素检测之缺钙、缺铁、缺锌等等,您大可直接给TA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因为钙不是微量元素,是常量元素啊!当然,您还可以反手给他一个投诉信……
我们接着聊以上卫生计生委的官方建议中另一段“按照规定,医院根据儿童的临床症状,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微量元素检测,但要规范取血技术操作和保存流程,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当取得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批准。”
还有一句没截屏完整,就是“检测结果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只能是参考。”这几句话怎么理解呢?
1
检测方法
取一段宝宝的头发作为检测标本,虽然取样方便,但头发受清洁程度、发质、个体生长发育程度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甚至残留的洗发液都会干扰检测结果。所以头发检测方式得出的结果临床价值非常有限,最多也就是能代表某宣和某宝的洗发水的不同嘛
。
通过宝宝手指取血,在取血过程中会有组织液或外界的同种元素混入,造成结果偏低或样本污染,临床价值也有限。
想要比较准确地反映血浆中各元素的含量,只有通过静脉取血,这种检测方式的采血过程中干扰因素相对较少。
所以,要检测各类元素,NO头发、NO手指、NO双截棍、NO悬丝诊脉,JUST静脉采血,明白了没?
即使查出来了,也不能确定宝宝是否真的缺某类元素。
因为各种元素在人体内不是均匀分布的,且大部分的元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所以即使通过抽静脉血检测血液中各元素的含量,也不能用来确定宝宝是否真的缺某类元素。比如:
■ 人类身体中的钙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余下的1%的钙常以结合的或游离的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这就是医学上所称的“混溶钙池”。其中血钙在体内的含量还不足1%。
■ 体内的铁分为储存铁和功能铁。储存铁是以铁蛋白和血铁黄素两种形式存在于肝脏、网状内皮细胞和骨髓中。大多数功能铁是以血红素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如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 锌以酶的成分之一存在于人体内,主要分布在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体液及分泌物中。大约60%的锌储存在肌肉中,30%储存在骨骼中(在骨骼中的锌不易被动用),而血液中含量很少,不到总锌量的0.5%。
■ 在人体内50%~70%的铜分布在肌肉和骨骼中,20%分布在肝中,只有5%~10%分布在血液中(血液中的铜主要分布在细胞和血浆之间)。
所以说,通过一点点的静脉血化验,得出一丢丢的数值,就拿来代表宝宝体内微量元素或常量元素的营养状况,是不准确且临床意义不大的哟!
可是老母亲们还是担心的呀!您听茉莉医生的,只要保证宝宝每天的正常饮食,完全可以满足孩子发育的需要。
三、正常饮食的宝宝,不用太担心!
老母亲又要发问了,怎么算是正常饮食呢?有没有参照呢?
来了来了,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2018年修订和发布了《中国妇幼人群平衡膳食宝塔/婴儿母乳喂养指南关键推荐示意图》,干货在此:







。
亲,听我一句劝,别再花钱给宝宝测微量元素啦,出门右转商场里,把那件您关注了很久的漂亮裙子买了,穿上在孩子他爸面前转一圈,爱自己才能爱生活呀!您说是不是呢?
四、那什么时候才是真的缺微量元素了?
当然,花开生两面,凡事不绝对,临床上也的确有相应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疾病,比如肠病性肢端皮炎。这是一种罕见遗传性锌缺乏症,临床表现为“肢端皮炎、脱发、腹泻”三联症,检测的锌含量非常低,补锌的确可以作为治疗手段。
但您也别担心,临床上诊断的微量元素缺乏疾病均需由临床专科医生在详细病史评估及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分别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和实验室指标进一步检测才能确诊的。所以说,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才是万全之策!
好啦,啰嗦了半天,希望茉莉医生所写的文章对各位老母亲有所启发!
我呢,准备把题目再改改,比如“医生不告诉你的10件事之一”或者“深夜回家他看到老婆干了这件事……”发到家族群里也让家人也重视重视,就是不知道会不会被踢出群去……
啊哈哈,您说呢?
参考文献:
1.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0年7月第48卷第7期
2.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网站www.mcnutri.cn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茉莉医生
责任编辑:李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