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自主研发10个月,耗资500万!\"黑科技\"口罩的诞生需要几步?

时间:2021-01-25 18:45:48 | 来源:国际金融报

原标题:自主研发10个月,耗资500万!\"黑科技\"口罩的诞生需要几步?

研发出一款高透气、抗菌环保、抗新冠病毒加工的口罩,需要多久?

上海泉欣织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泉欣新材”)的董事长孔令玺实践出的答案是:10个月,并且是“全公司包括下属所有生产配套仪器的工厂,整体性的一场连续战斗”。

病毒灭活性>99%

上次见到孔令玺时,是6个月前。彼时,其公司刚刚研发并量产了一款兼具春夏凉感、防飞沫防病菌、可水洗功能的口罩,因使用感好,在日本市场一度呈脱销状态,被称为“日本口罩王”。

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接下来便是向100方向发展。“抗新冠病毒的功能非常急需,因为全球除了中国疫情控制得比较好外,很多国家的情况都在持续恶化。我们的销售市场主要在日本,那边的客户就不停地提出诉求,希望我们改进面料,生产出对抗新冠病毒的口罩,所以我们反复地进行材料实验,光测试费就已经是百万元级别了。”孔令玺说。

最终,符合日本客户需求的“黑科技”口罩应需而生。新一代口罩采用了两道工序来辅助抗击新冠病毒。据孔令玺介绍,第一步是“破壳”,即在面料织物里面,使用一种从日本采购来的抗菌纱线,此功能纱线会释放有机羧,和新冠病毒外壳结合后改变蛋白质特性,实现“破壳”,经过测试对新冠病毒的杀灭率>66%。第二步是“灭活”,即释放面料中间层中微胶囊结构缓释的杀菌药剂成分,对破壳后的新冠病毒进行二次灭活,最终实现了对新冠病毒的灭活性>99%。

那么,这款口罩的抗新冠病毒效果有何依据?多次水洗后是否长效?

《国际金融报》记者拿到了一份由英格尔集团委托中国科学院旗下某病毒研究所出具的检测报告,结论显示,该面料水洗10次后,抗新冠病毒效果良好,新冠病毒2019-nCoV灭活率为99.7%。

关于测试效果,记者询问一位业内专家,该专家表示杀病毒口罩在技术上看是可能的,该病毒所的测试主要是测试面料吸附病毒的能力,如果通过空气滤过模型测试更准确些。不过,对口罩来说,只要把病毒挡在外面就已经够了。

除制作成口罩外,抗病毒面料还有多种用途。“冷链传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种疫情传播途径,那么我们就用抗新冠病毒面料做衣服的口袋里衬,只要手插进兜里,就可以对手表面进行杀菌除毒。同时,我们还可以做布包,购买的食材放进包里就能自动杀毒,打断冷链包装上的病毒传播。”孔令玺提到。

3D打印“加持”

制作口罩的防病毒面料,是由多层材料叠加而成,其中运用到了3D打印增层加工的方法。孔令玺对该技术的研究已有近6年。

2015年,主要做特种高弹面料的泉欣新材在新三板挂牌。此时,特种高弹面料的研发已经进入瓶颈期,于是,孔令玺成立了一个材料研发部门,用两年的时间学习运用3D打印技术、以增层加工的方式做纺织面料。2017年,一款通过9层叠层实现羽绒与面料融合的一体化材料诞生,也是后来达到叠加11层、被称为羽绒面料新革命的全新3D打印羽绒面料。

这种3D打印增层加工方法的运用前景广阔,例如孔令玺耗时三年研发的3D打印气凝胶中棉面料。

“气凝胶中80%以上是空气。”说着,孔令玺拿起一只装了1/3瓶气凝胶材料的试管晃动起来。由于气凝胶很轻,晃动以后便悬浮在空气中,看起来撑满了整个试管。“因此气凝胶具有非常好的隔热效果,1寸厚的气凝胶相当于20至30块玻璃的隔热功能。因密度低,因此可以实现轻薄材质状态下的高保温能力”。

孔令玺当场做了个小实验。他将一个不锈钢水壶装满了开水,让记者左手持一块10厘米厚度的棉花,右手持一块约3毫米厚度的气凝胶面料,分别贴上水壶的两侧外壁。没过多久,左手明显隔着棉花感受到热度,而右手并未觉察出温度变化。“这对于未来防寒装备的轻量化和轻薄化改进与提升来说,是有巨大空间的。”孔令玺说道。

未来,3D打印技术的运用场景还有哪些?

孔令玺表示,近几年国家的环保意识在提升,可以考虑运用3D打印增层加工的方法,在面料中加入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结构,使得这种面料可以长效、单向地吸收二氧化碳。“据我们测试,这种面料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非常大,可以和一棵树的吸收量相比,而且这种材料会永久性的锁定碳,减少我们的碳排放。今年会试验性地小规模生产,预计后期技术成熟的话,明年可以投入量产。”

更远景方面,孔令玺设想,未来可以用3D打印半导体结构,把半导体打成柔性电路,叠加进面料,手摸不到,但通电以后,可以实现自主降温,解决闷热问题,以及其他运用场景。

回顾这些年的研发历程,孔令玺认为,研发中最重要的品质还是踏实专注,“实打实的做研发,做货真价实的东西”。在他看来,企业面对的是全世界,要和全世界最高端的企业进行竞争,同台竞技,那就必须使自己处于绝对的技术领先地位,有不可动摇的领先优势。“不要对我们国家的技术持有怀疑态度,其实近几年中国企业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在各行各业,中国的尖刀型企业都在不断涌现,并且逐渐崭露头角”。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自主研发极为不易,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是研发团队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无数次尝试与沉淀所得。正是有这样一批不畏艰险、永攀科技高峰的人存在,才能使我们国家的品牌知名度与竞争力大大提升,助推中国高科技立于世界之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