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不懂广场舞难懂中国式养老,养护市场“洋外援”边行边试

时间:2021-02-09 09:45:11 | 来源:第一财经

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字数:2978,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导读:专家认为,“只有等这个市场的商业模式真正清晰,比如有人愿意付费、护理人员都成熟了,外资机构才会进行进一步投资,才会将轻资产转变成重资产。”

作者 | 第一财经潘寅茹

“原来我们借鉴日本的养老专家经验,把日本老人喜欢的三项服务内容带到中国市场,但是发现被服务的中国老人根本不喜欢。广场舞、书画、音乐,才是中国老年人特别喜爱的服务。”近日,一位日企养老事务部门的负责人谈及对中国养老市场的感受时直言差异不小。

在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的当前,在中国的养老照护市场上,活跃着各种外国照护理念,欧美、日本等外资养老机构也纷纷涌入中国市场。这些活跃在中国养老服务市场中的“外援”有一个目标,在引入国外养老照护理念的同时,力争做到取长补短,助力中国跑赢“老龄化”。

民政部去年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共有养老机构3.8万个,同比增长10.4%;各类养老床位823.8万张,同比增长7.3%。

在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江浩看来,2020年代表中国养老服务的新元年。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在的‘60后’开始进入退休年龄,而这一群体是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可能希望有更多的选择方式来度过退休后的晚年。这也预示着未来中国的养老市场将更多地由政府、市场和用户三者共同驱动发展。”

▲1月21日,几名老人在重庆市渝北区仙桃街道空港佳园社区养老服务站练习舞蹈。新华社▲1月21日,几名老人在重庆市渝北区仙桃街道空港佳园社区养老服务站练习舞蹈。新华社

借长护险东风

在创立易得康之前,李莹是美国哥伦比亚医疗集团中国区投资总监,也曾多次走访美国的养老机构和居家照护企业,曾经运营管理过美国连锁医疗机构,深谙美国的医疗和养老照护理念。

如今,作为易得康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李莹认为,美国模式的特点是以患者为中心,从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营养师、护理人员等全方位对患者或者老人进行照护,而不是中国当前老人/患者出院后找个保姆进行看护。“美国的照护理念不是只关心身体机能的恢复,在强调自主的康复训练之余,还会更多地关注心理健康的构建和恢复。”她说。

今年是易得康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五年。目前,易得康已在上海各区县基本完成布局,同时还涉足京津冀、大湾区、江浙、西南西北等市场。用李莹的话来说,“我们的布局紧随长护险试点城市扩容的步伐”。

2020年5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就《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在四年前首批15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新增北京、天津等14个试点。

这背后是与中国快速老龄化伴随而来的失能、失智问题日益严峻。2019年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4000万失能老人和1000万失智老人,而这两类老人的专业照护问题已成为数千万中国家庭的焦虑和痛点。

除了李莹,也有很多护理机构欲把日本实施了20多年的照护失能失智人群的“自立支援介护”经验复制到中国市场。此外,新加坡、法国、荷兰等外资养老机构都在试水中国市场。

江浩表示,当前整个大背景就是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深,尤其是上海等一线城市,几乎走向深度老龄化。“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如果仅靠政府来担负起养老重任,是不太现实的。但如果把养老重任全都下放给家庭,也不现实。”江浩说道,“很多老人希望养老服务能市场化,比如由市场来驱动的养老商业模式,这是当前从国家到市场到开发商以及很多运营主体都在竭力探索的。”

对于国外照护理念在中国遍地开花的现象,江浩认为,成熟国家的养老市场是饱和的,因此都把目光瞄准了中国,他们看到了中国养老市场的潜力,“不可否认,这些国家中很多理念、产品等比中国先进,毕竟它们在养老领域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李莹认为越来越多的外国养老照护理念活跃在中国市场上是件好事,“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养老照护市场是片尚未开拓的蓝海,另一方面,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的照护经验,对于中国市场而言,都可以取长补短,少走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弯路”。

“洋外援”边行边试

经过多年来在中国市场的摸索,李莹最大的感叹是,中国市场太大,各地差异非常显著。以长护险的推广为例,李莹表示,中国每个试点城市的具体政策和做法又不尽相同。比如,各地支付的标准不一样,或按天或按月支付,有地区的标准可能一天是30~50元,高的也有达到150元;月度有的是1000元,高的则达到3000元。

上海市医疗保障局的信息显示,从2021年1月起,年满60周岁以上、在上海已申请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评估失能等级为二至六级的参保老人,可以在选择入住异地连锁养老机构前,先至上海定点养老机构(含长者照护之家)提出相关申请。由上海定点养老机构负责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统一办理异地登记备案手续。经登记备案后,失能老人即可在异地连锁养老机构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机构照护费用的延伸结算。

江浩表示,长护险的推广旨在减轻失能失智老人和子女的压力,“关于其中的定价、谁来提供服务等,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摸索的空间。”他也注意到,近年来,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都在兴建养老社区;以东方理念为例,日本、新加坡等都有很多养老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但规模有限。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如今,活跃在中国市场上的欧美系养老机构多定位于高端老年人群,聚焦医疗、一站式的退休生活服务与定制化协助式生活服务等。日系的养老机构多定位于中高端老年群体,聚焦刚需、认知症预防等。

▲一名老人在重庆市一社区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进行手指功能训练。新华社▲一名老人在重庆市一社区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进行手指功能训练。新华社

青岛一家日系护理机构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所创新的理念是,通过引入自立支援介护和帕威尔康复体系,尽最大可能帮助长者实现有尊严、能自理的晚年生活。为此,公司还开发了人工智能辅助系统,从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评估、照护实施,再到实现自理等进行一体化管理。上述机构正在江西的一处养老机构进行边行边试。

让李莹印象较深的是,4年多来,中西方在养老照护理念方面的碰撞并不少见,“比如,很多国人觉得花钱了就要享受服务。而美国的护理理念主张老年人在康复训练中的自主性,哪怕每天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最简单的肢体功能训练,日积月累,身体机能状态也会出现转变”。她表示,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专业照护和自主康复理念的接受度还比较高;而在二三线城市,依旧需要花大力气去推广这一照护理念。在引入美国培训模式与标准的同时,位于上海浦东的易得康培训中心内模拟了医院、居家等各种照护环境让护理人员进行实操训练。“美国的养老照护体系非常重培训,毕竟护理与家政、保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李莹说道。

江浩认为,并不能以理念、载体来评判外国养老经验的好与坏,“只有等这个市场的商业模式真正清晰,比如有人愿意付费、护理人员都成熟了,外资机构才会进行进一步投资,才会将轻资产转变成重资产”。

“养老的内涵非常复杂,不仅涉及医疗,更少不了文化、生活方式等影响。”江浩说道,“在引入海外照护理念的过程中,同时需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包括老人的消费习惯等,边摸索边发展。”

对于当前中国“9073”的养老格局(“90”是指老人90%居家养老,“7”是7%选择社区养老,“3”是3%选择机构养老),除了完善有支付能力群体的市场化选择外,江浩建议,在更受关注的90%居家养老群体中,在老旧社区改造的当前,能否也把托老所考虑进去,鼓励社区医院与所在区域内的老年群体挂钩,为不同阶段老年人上门服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