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年黄河铁路桥与三代“守桥人”
新华社济南2月11日电(记者 邵鲁文)“我家是一个铁路世家,爷爷、父亲和我都是铁路桥梁工,守护着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说这话的,是刚参加工作仅半年时间的“95后”金玉婷。
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是黄河上唯一在承担铁路运输任务的百年老桥。目前,每天仍有28趟旅客列车从桥上经过,因此必须时刻有人负责巡检、值守和应对突发情况。多少年来,这座全长1235米的大桥,倾注了几代铁路“守桥人”的心血。
金玉婷就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济南工务段的新一代“守桥人”,也是为数不多的女“守桥人”。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她深知守桥责任和意义重大。“能成为家里的第三代‘守桥人’,是我一直期盼的事情。”金玉婷说,他的爷爷金化钱、父亲金光辉,都是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上的“守桥人”,从小听着爷爷和父亲讲的大桥故事长大的她,早就对桥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姑娘参加工作来当‘守桥人’,也是受了家庭的影响。”金光辉告诉记者,他的父亲金化钱因年轻时家里生活困难,为了能吃口饱饭,减轻家里生活负担,1958年参加了铁路工务招工,成为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上的第一代“守桥人”。
儿时的金玉婷,常听爷爷讲维修铁路的事情。“那会儿,铁路线路还是木枕,钢轨是43kg/m的轻型钢轨,主要来自日本、德国等国家,国产钢轨很少能见到。”金玉婷说,爷爷曾告诉他,每次作业都是利用十几、二十分钟列车间隔,一点一点维修桥梁设备。
1989年,金光辉也进入铁路部门工作。自2000年,泺口黄河大桥完成修复改造,重新开通启用后,金光辉通过了层层筛选,来到父亲奋斗过的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如愿成为第二代“守桥人”。金光辉说,随着对铁路通货能力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线路设备逐步完成50kg/m到60kg/m钢轨的改造,父辈时所用的老旧笨重的工机被更加便捷的新工具替换。
“守桥人”并不是个轻松的工作。每年冬季,为确保桥梁状态良好,时刻谨防凌汛危害,随时关注水位变化,需要铁路职工轮流坚守岗位。久而久之,铁路桥梁工与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共度春节成了一种习惯。
金光辉和金玉婷父女俩告诉记者,虽然辛苦,但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今天“守桥人”维修养护大桥,已不用像金化钱时那样全靠手抬肩扛,电动打磨机、电动扳手、电子道尺、无人机等先进工具实现了人机协同,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更是大大提高了桥梁检修保养的精细程度,钢轨也实现了国产化。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是我的爷爷和爸爸用几十年岁月工作过的地方,这桥上的每一寸地方,我的爸爸和爷爷当年都曾经无数次走过、看过。”站在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上,金玉婷总是十分感慨。
金玉婷说,大年初一,她要和父亲一起值班守桥,也趁这个机会,再多学习点桥隧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我一定要好好干,把这座桥梁守护好。”说这话时,这个“95后”的眼中充满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