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袁少勇的10分钟“幸福生活圈”
新华社石家庄2月13日电(记者杜一方)2月12日,大年初一一大早,刚吃完饭,42岁的袁少勇照例往公司赶去,察看扩建厂区安全状况。街道两旁的商超挂着大红灯笼,朝阳下透着浓浓年味。
原本在家“猫冬”的农民,变成了扶贫车间里忙碌的“上班族”。对袁少勇来说,他的幸福叫“家门口就业”。
过去两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乡龙王庙村盖起4栋新楼房,全乡7个贫困村的111户426人,易地扶贫搬迁到这里。2019年搬进商业文化中心社区新居的袁少勇,工作地点就在街道东北口不远处。
“从家到工厂和孩子学校步行都是10分钟,离家近又赚钱,这个梦终于实现了。”这样的10分钟“幸福生活圈”,袁少勇整整盼了十几年。
袁少勇的老家龚杖子村位于青龙县东南角,三面环山,人均耕地不足1亩,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穷村落。少年时,袁少勇每天骑着“二八”自行车去龙王庙乡上学,陡坡路加上4条河,来回路上要花2个小时。
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全靠出门打工赚钱,一去就是一年,无暇照顾妻儿老小,袁少勇也不例外。
“特想家,牵挂家里老人和孩子。”袁少勇说,最难受的是年头到年尾钱没挣多少,过年回家,孩子看着自己都有种陌生感。羡慕城市上班族,每天外出工作后还能回家陪伴家人。
让他没想到的是,几年工夫,自己老家就有了三家龙头企业。他工作的那家是青龙县最大的扶贫车间,以生产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黏豆包为主,吸纳扶贫整合资金4000余万元入股,每年分红400多万元,直接带动140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带动建立杂粮种植基地1.6万亩,帮助部分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
由于近几年产品供不应求,2019年这家扶贫车间着手扩大生产,建设面积15000多平方米的三期工程。靠着在外打工积累的经验,袁少勇被聘为扩建工程的技术指导。
袁少勇的妻子张素玉也在扶贫车间上班,她说:“加上分红,我俩一年挣10万元应该没问题,现在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脱贫攻坚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目前,青龙县像袁少勇一样搬出深山区的共1657户6184人,涉及15个乡镇46个村,易地扶贫搬迁后共建起27个集中安置小区。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2020年底,青龙县共建立带富扶贫车间21个、扶贫基地1125个、扶贫产业园7个,带动6万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