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海融科技遭前员工检举或牵出食安问题,实控人“不避忌”现经营混淆

时间:2021-02-19 21:46:38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海融科技遭前员工检举或牵出食安问题,实控人“不避忌”现经营混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食品消费的升级,烘焙食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带动烘焙食品原料销售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12月,上海海融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融科技”)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但其股价呈现高开低走的“窘境”。

而观其背后,2019年,海融科技营收增速放缓,旗下2家全资子公司亏损或“拖后腿”。令人费解的是,其前核心技术人员实名检举其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其食品安全管理是否存漏洞?而且,海融科技与三家实控人控制的企业共用电话,独立性或遭侵蚀。此外,海融科技资产负债率走低,三年累计分红超九千万元,募资“补血”合理性存疑。而海融科技在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不足八成的情形下,“逆势”扩产,未来产能是否“消化不良”?

一、营收增速放缓,两家全资子公司亏损或“拖后腿”

营业收入是企业的主要经营成果,而海融科技2019年营收增速有所放缓。

据海融科技签署日为2020年11月17日的招股说明书(以下简称“招股书”),2017-2019年及2020年1-9月,海融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4.71亿元、5.41亿元、5.84亿元、3.7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959.27万元、7,293.24万元、7,671.76万元、4,829.6万元。

根据《金证研》北方资本中心测算,2018-2019年,海融科技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4.82%、7.86%,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8%、5.19%。

众所周知,子公司的经营情况会影响其母公司。然而,海融科技三家全资子公司中,两家在2019年处于亏损状态。

据招股书,海融科技共有四家控股子公司,其中三家为全资子公司,分别为上海海象食品配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象食品”)、上海一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仆咨询”)、Hi-Road Investment (Hong Kong)Limited(以下简称“海融香港”)。

其中,海象食品成立于2003年10月,主营业务为自有房屋租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等,2019年净利润为-276.43万元;一仆咨询成立于2014年5月,主营业务为企业管理咨询、营销策划等,2019年的净利润为38.05万元;海融香港成立于2015年8月,主营业务为投资,2019年的净利润为-0.27万元。

由以上情形可见,2019年,海融科技营收增速放缓,旗下半数子公司亏损,其内部治理是否存在缺失?或该“打上问号”。

二、几度被监管部门要求整改,遭前核心技术人员检举或“牵出”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的问题向来备受关注,因而对于主要产品为植脂奶油的海融科技来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无庸赘述。

然而,海融科技曾遭已离职的核心技术人员实名检举其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据招股书,蔡伟旗从2007年开始在海融科技就职,曾任研发经理、核心技术人员。截至2020年11月17日,蔡伟旗是海融科技及其子公司员工持股平台上海巧朵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合伙人之一。

2018年8月,海融科技核心技术人员蔡伟旗因个人原因离职,且其在任职期间主要负责巧克力产品的研发。

而令人咋舌的是,两个月后,政府网上信访受理(投诉)中心收到一封关于海融科技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检举信,来信人正是“蔡伟旗”。

据上海市奉贤区政府网上信访受理(投诉)中心,2018年10月30日,蔡伟旗检举海融科技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检举内容主要有三点,其一,海融科技在植脂奶油产品中,添加了增稠剂海藻酸钠(E401)和甜味抑制剂,但是在所生产的植脂奶油配料表中未标识;其二,海融科技的海象干粉车间,没有办理复配食品添加剂的SC许可证,属于无许可证生产;其三,海融科技巧克力车间的巧克力输送管道没有CIP清洗烘干系统,从而带来严重食品安全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蔡伟旗曾因劳务报酬起诉海融科技。

据招股书,蔡伟旗认为其在海融科技工作期间,2015至2017年度的项目利润分红金额计算错误,要求海融科技支付其项目利润分红款160万元,并起诉至上海市奉贤区法院。2019年1月,上海市奉贤区法院作出“(2018)沪0120民初22591号”《民事判决书》,经审理,法院认为蔡伟旗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驳回蔡伟旗全部诉讼请求。

不仅遭前员工检举,2016-2017年,海融科技还多次被市场监督管理局要求整改。

据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开信息,2016年10月,海融科技在奉贤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检查中,被要求按照奉质检特令[2016]第(0142)号监察指令书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报送书面整改报告。

2017年3月,海融科技在奉贤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检查中,被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报送书面整改报告。

2017年11月,海融科技在奉贤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检查中,被要求加强管理确保安全。

即是说,海融科技不仅曾几度被监管部门要求整改,且被前核心技术人员实名检举其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其食品安全管理是否存在漏洞? 不得而知。

三、撑起千万元采购额供应商系实控人控股的公司,曾因申报不实收“罚单”

严格有效的供应商准入制度,是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供应商的筛选,海融科技称,其从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行业排名口碑、执行标准、食品安全风险等级、风险监控等方面进行评价,选定多家供应商进行比较,适时结合实地考核,综合评估筛选优质供应商。

事实上,海融科技2020年上半年第三大原材料贸易商曾因申报不实被海关行政处罚。

据招股书,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上海欣融食品原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融食品”)分别为海融科技的第三大、第四大、第四大、第三大原材料贸易商,海融科技主要向欣融食品采购蔗糖脂肪酸酯、香兰素等,采购金额分别为759.15万元、905.27万元、1,086.5万元、368.2万元,占当期总采购金额的比例分别为3.27%、3.26%、3.77%、3.59%。

另外,欣融食品系海融科技实控人之一黄海晓控制的其他企业,是海融科技的关联方。

且招股书显示,海融科技与欣融食品及其子公司存在正在履行的采购合同,采购内容为蔗糖酯、香兰素等食品原料和添加剂,合同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每年度预计采购金额分别不超过1,166万元、1,344万元、1,404万元。

然而,欣融食品曾因申报不实被上海浦江海关行政处罚。

据沪浦江关缉违字〔2019〕0013号文件,2016年3月-2017年8月,欣融食品先后6次因进口聚甘油脂肪酸酯商品编号申报不实,影响国家税款征收,被上海浦江海关科处罚款人民币4,300元。

与曾“申报不实”的关联方供应商合作,海融科技的供应商遴选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其产品质量是否存在隐忧?尚未可知。

四、与三家实控人控制的企业共用电话,独立性或遭“侵蚀”

招股书显示,在业务、资产、人员、财务、机构方面,海融科技与其实际控制人及实控人控制的其他企业互相独立,具有独立完整的业务体系及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能力。

然而,海融科技存在与其实控人控制的其他企业共用电话的情形。

据招股书,黄海晓是海融科技的董事长、控股股东,也系海融科技实际控制人之一。

据招股书,黄海晓对上海欣融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融实业”)100%持股,而欣融实业持有上海传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传艺餐饮”)99%的股权。

另外,黄海晓全资控股Ocean Town Company Limited(以下简称“海城有限”),海城有限全资控股Shineroad Group Limited(以下简称“Shineroad Group”),Shineroad Group持有Shineroad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以下简称“欣融国际”)75%的股权,欣融国际全资控股Shineroad Holdings Limited( 以下简称“欣融控股”),欣融控股全资控股Shineroad Food Holdings Limited(以下简称“欣融食品控股”),欣融食品控股持有欣融食品100%的股权。

而《金证研》北方资本中心研究发现,海融科技与欣融实业、传艺餐饮、欣融食品的企业联系电话存“重叠”。

据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海融科技2019年年报显示的企业联系电话为021-37561111。

与此同时,欣融实业2019年年报显示的企业联系电话为021-37561111;传艺餐饮2019年年报显示的企业联系电话为021-37561111;欣融食品2019年年报显示的企业联系电话为021-37561111。

也就是说,透过股权关系,欣融实业、传艺餐饮、欣融食品背后的实控人同为黄海晓,同时黄海晓作为海融科技的实控人之一,2019年,海融科技与以上三家实控人所控制的企业共用电话,经营混淆或侵蚀其独立性。

五、三年累计分红超九千万元,“兜里有钱”反募资五千万元补血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上市,海融科技拟募集5,000万元用于补血。然而,近年来,海融科技资产负债率逐年走低,账上“趴着”上亿元,其或并“不差钱”。

近年来,海融科技资产负债率逐年下降。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7-2019年,海融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9.75%、41.42%、35.92%。

据招股书,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海融科技货币资金分别为1.79亿元、1.47亿元、1.73亿元、1.41亿元。

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海融科技并无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分别为1,500万元、1,000万元、0元、1,500万元;长期借款分别为40.61万元、32.38万元、25.23万元、0元。

根据《金证研》北方资本中心测算,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海融科技有息负债(包括长、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分别为1,540.61万元、1,032.38万元、25.23万元、1,500万元。

另一方面,海融科技货币资金利息收益率或低于存贷款基准利率。

据招股书,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海融科技的利息收入分别为192.71万元、131.58万元、134.29万元、93.32万元,利息费用分别为72.51万元、32.76万元、36.52万元、17.81万元。

根据《金证研》北方资本中心测算,若以利息收入占货币资金比率估算货币资金利息收益率,即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海融科技货币资金利息收益率分别为1.08%、0.9%、0.78%、0.66%。

据央行公开信息,2015年10月24日至今,金融机构半年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为1.3%,一年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为1.5%,金融机构一年以内(含一年)贷款基准利率为4.35%。

不仅如此,海融科技近年的现金分红累计超9,000万元。

据招股书,2017-2019年,海融科技现金分红分别为2,970万元、4,950万元、1,575万元,合计9,495万元。

然而此番上市,海融科技拟募集5,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由此不难看出,近年来,海融科技资产负债率逐年下降,账上还“趴着”上亿元,其偿债压力或偏低,且三年累计现金分红超9,000万元,其募资5,000万元用于“补血”的合理性存疑。

六、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不足八成,新增产能或难“消化”

问题不止于此。除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海融科技的募集资金还用于扩建厂房项目,而扩产项目达产后,海融科技或面临新增产能或难“消化”的窘况。

据招股书,扩建厂房项目包括5个项目。海融科技拟分别募集6,263万元、7,839万元、9,960万元、8,953万元、5,026万元,用于“植脂奶油扩产建设项目”、“果酱、巧克力扩产建设项目”、“冷冻甜点工厂建设项目”、“冷藏库建设项目”、“科技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合计募集资金3.8亿元。

其中,“植脂奶油扩产建设项目”、“果酱、巧克力扩产建设项目”是海融科技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扩产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项募投项目达产后,植脂奶油产能较2019年将扩大1.57倍,果酱、巧克力产能分别扩大5.93倍、4.67倍。

据招股书,“植脂奶油扩产建设项目”拟新建2条植脂奶油生产线,达纲当年将新增产能规模约为3.2万吨。该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海象食品,建设周期为24个月。

而“果酱、巧克力扩产建设项目”拟新建3条果酱生产线、6条巧克力生产线,达纲年的产能规模约为1.5万吨,其中果酱8,000吨、巧克力7,000吨。该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海象食品,建设周期为24个月。

据招股书,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海融科技植脂奶油的产能分别为68,400吨、54,000吨、56,000吨、28,000吨;果酱的产能分别为1,350吨、1,350吨、1,350吨、675吨;巧克力的产能分别为1,150吨、1,500吨、1,500吨、750吨。

根据《金证研》北方资本中心测算,若“植脂奶油扩产建设项目”与“果酱、巧克力扩产建设项目”达产后,相较于2019年,届时海融科技植脂奶油产能规模或将扩大至原来的1.57倍,果酱产能规模或将扩大至原来的5.93倍,巧克力产能规模或将扩大至原来的4.67倍。

需要指出的是,植脂奶油产品的销售为海融科技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其占比维持在九成以上。

据招股书,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海融科技植脂奶油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1.26%、90.72%、91.14%、90.45%;果酱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61%、3.21%、3.55%、4.37%;巧克力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44%、5.18%、4.46%、4.11%。

分析产能利用率,近年来,海融科技植脂奶油产能利用率均不足八成,其巧克力2019年产能利用率下滑超16个百分点。

据招股书,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海融科技植脂奶油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4.3%、78.28%、78.86%、56.75%;果酱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4.22%、60.89%、75.41%、57.33%;巧克力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2.09%、86.73%、70.6%、50.93%。

这意味着,此番上市,海融科技扩充产能的背后,植脂奶油、果酱、巧克力2019年的产能利用率均不足八成,其中巧克力产能利用率下滑。在此情况下,海融科技扩产后的“翻倍”产能或难“消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问题丛生的海融科技,未来在资本市场能否经受住考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