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书福发表内部讲话,关键时刻谋划吉利下一个35年
2020年,汽车产业大变天!
特斯拉股价一飞冲天,蔚来市值升至世界第五,汽车产业延续近百年的格局 ,一朝被改写。
关键时刻,李书福站在世界未来的高度,超越当下,超越汽车产业,从人类和平与世界稳定、国内国际双循环、汽车产业变革等六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汽车产业迎来百年大变局之际,大家都很关心:吉利怎么想?未来会怎样布局?
最近,从吉利内部流出的一份李书福的讲话,为我们揭晓了答案。对于汽车产业变革,李书福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判断。
在他看来,汽车产业革命已经开始“暴动”,但传统汽车与电动汽车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共存。
针对产业界流传的一种说法——造车新势力就是苹果,传统车企就是诺基亚,今天的汽车就是当年的手机,李书福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他明确指出,“汽车产业转型与当年的手机产业转型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今世界电动汽车行业群雄逐鹿,在资本狂欢劲舞的推动下,大家的小日子都过得不错。但是,我认为汽车行业的基本规律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规模。”
手机虽然也有规模,甚至每年出货量超过汽车,但两者的复杂程度和制造门槛不可同日而语。
特斯拉自2003年创办以来,十几年未能越过规模量产这道门槛。
为啥呢?因为汽车是一个远比手机复杂的系统。抛开传统汽车“三大件”和电动汽车“三电”不谈,光是MCU(微控制单元),平均每辆车就有100多颗。
如何将这些芯片和硬件耦合在一起,已是个浩大工程。如果还要考虑质量、成本控制,那对新手而言,几乎是天书级的难度。
从2017年开始,特斯拉经历了“产能地狱”,在付出20多亿美元的代价之后,才勉强跨过规模这道门槛。
而即便如今贵为全球市值第一的车企,其年产量也不到丰田的零头。
更要命的是,汽车不像手机,它是人命关天的产品。刚跨过规模门槛的特斯拉,就在近两年接连发生安全事故。
也因此,李书福才会在内部讲话中强调:
“最终全球汽车工业企业存活下来的不会太多,只有规模企业才能生存下来。”
丰田、大众、福特,历经百年捶打,趟过无数的沟沟坎坎,才有了今天。
吉利自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以来,同样是脚踏实地,从一把锤子、一颗螺丝钉开始,不断积累经验……直到收购沃尔沃,加强自研,不断发展、壮大。
这个过程是无法逾越的。
在李书福看来,“汽车就是汽车,无论怎么变,安全、健康、可再生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传统汽车企业还是所谓的新造车企业都很难跨越百年汽车产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比如,主动/被动安全技术、耐久性、舒适性、可靠性等各种性能指标保证能力”。
随着汽车不断智能化,软件定义汽车逐渐成为行业共识。这也是造车新势力试图颠覆传统汽车产业的另一大理由。
在他们看来,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未来决定汽车核心竞争力的,不再是马力的大小、机械的好坏,而是以AI为核心的软件技术。而这,恰恰是传统车企的软肋。
对此,李书福并不完全赞同。
在他看来,“软件定义汽车,既适用电动汽车,也适用传统汽车,传统汽车也可以智能化”。
换句话说,传统汽车并不天然排斥电动化、智能化。
事实上,最早的电动车EV1就是通用汽车开发的,最早的机车系统也是传统车企引入的。
此外,汽车产业的转型,与当年手机产业的转型有着本质区别。
苹果之所以能取代诺基亚,离不开iOS这一强大的通用操作系统,赋予手机智能化色彩,但在汽车产业,这样的通用软件是不存在的。
“不同的汽车有不同的市场定位、不同的功能性能,标准软件无法广泛套用,这是汽车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
这个特点决定了,每一辆真正的智能化汽车上运行的软件,都是量身定制的,必须相互适配,绝不可能拿来就用。
这种从硬件到软件,从规模化量产到整体工业能力……所有的不同,都注定了苹果取代诺基亚的奇迹不可能在汽车产业重演。
同时也决定了,传统汽车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电动汽车共存。
因此,现在断言汽车产业的未来属于造车新势力,还为时过早。“这部百年汽车变革剧,好戏还在后头”。
不过,尽管在机电能力、成本、品控等方面拥有优势,但传统车企绝对没有高枕无忧的资本。
面对这样一场百年不遇的产业链重塑革命,守是守不住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李书福在内部讲话中告诫自己的同事:
“我们必须主动求变,积极应变,认准方向,坚定信念,持续打基础练内功,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与二十几年前,吉利刚造车时“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的时代相比,如今的汽车产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机交互、无人驾驶、中央计算、新能源革命等,正以产业跨界的方式,彻底重塑着汽车产业。
对此,李书福有着清醒的认识。
早在2015年,他就在内部发动一场“蓝色吉利行动”,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
尽管由于历史时机、战略条件不成熟,最终没能完成当初设定的目标,但这无疑向外界宣誓了吉利自我革命的决心。
在这次最新的讲话中,李书福发布了新的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一是主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二是发展纯电动智能汽车,组建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公司。
这是吉利向新能源汽车发起的又一次挑战。在此之前,吉利不断补齐自己的短板,布局OTA线上服务,加强软件能力。
李书福不仅在内部发动革命,还在外部发起了联合革命。
过去这些年,吉利积极拓展国际化,不但先后收购沃尔沃汽车、伦敦电动汽车、宝腾汽车,还携手戴姆勒集团深度合作。
进入2021年,吉利更是动作频频,联手百度、腾讯、富士康上演了一出出合作大戏。
“我们一定要开放包容,合纵连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造产业链新优势,扩大生态圈新朋友。”
李书福认为,面对汽车产业的这场跨界革命,单枪匹马很难赢得胜利。
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研发生产模式,向生态圈竞争转变。传统思维、单领域思维、单向思维已不适应吉利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只有合纵连横,广泛联合各方力量,形成战略协同,才能最终打赢这场生态战争。
上世纪90年代末,李书福决定造汽车时,几乎无人敢相信。那个时候,中国汽车市场早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大家都认为,本土车企没机会。
但李书福不但把车造了出来,还代表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国门,拿下了沃尔沃。
谈起这段经历,李书福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正因为“遇到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才有了我们这些人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机会”。
也因此,李书福十分关注世界格局和国家命运。
在这次内部讲话中,李书福对世界格局做出了最新判断。在他看来,与40年前相比,今天的世界和平指数大幅度下降。
随着贸易战、科技战、人才战等摩擦不断叠加,世界和平与人类安全正面临巨大挑战,但爆发全面战争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形成。
最重要的是,中国正构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不但有利于世界和平,也为中国争取发展机遇期提供了稳定性框架。
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李书福对于世界未来的思考,超越了当下,超越了汽车产业。
在他的构想中,未来汽车产业不但会电动化、智能化,还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帮助人类解决更多的困难和问题。
比如,可以垂直起降,自由飞行;比如,会成为主人的秘书和保镖……
但实现这一切美好的愿景,需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吉利每年投入数百亿研发费用,在全球建起五大研发中心,拥有近2万名研发工程师。这些人正在将吉利打造成一家全新的科技公司。
科技的基础是人才教育。
李书福说,这几十年来,除了汽车,他还做了一件特别自豪和鼓舞人心的的大事,那就是教育。
自从1997年在台州创办第一所学校以来,李书福一直在各地开枝散叶,并办出吉利大学这样高水平的民办大学。20多年来,这些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15万人才。
办学虽然很艰难,但李书福乐此不疲,因为教育始终是他心底最柔软的情怀。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开启碳中和行动,一场波澜壮阔的新能源革命正在爆发。这场革命,叠加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正在给全球产业界带来史无前例的冲击。
如何在动荡的国际经济和产业格局下,保持战略定力,最终实现引领式发展?李书福总结吉利35年的创业史,给出八字箴言:
守正出奇,实事求是。
吉利创业35年来,一直坚守主业,期间经历各种艰难险阻,也遇到各种诱惑,但始终坚持初心,从未突破底线。
在李书福看来,一门好生意,不能太复杂。做企业和做人一样,走正道才能创大业。
具体到企业经营上,就是:
“不急功近利,不走捷径,不抄近路,不玩小聪明……只要长期坚持正确路线,不投机取巧,主动站到真理这一边,奇迹就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因为守正,李书福一直要求自己的下属,要明白全球合规的重要性,尊重市场,遵守各国的政策和法律。
他还要求吉利在企业治理方面,要向沃尔沃学习,并以沃尔沃近百年的企业发展史作为警示:股东可以淘汰出局,但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大变局中,无论整个国际社会、中国经济,还是汽车产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李书福超越当下、超越汽车行业的思考,不但是给吉利谋划下一个35年,也给整个社会和产业带来了更多启迪。
出品人:毕亚军
主编:王晓责编:周怡
美编:刘彦潮
运营:方乐迪 张婵 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