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享充电宝价格“上天”,但离涨到头还很远
志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共享单车,伴随着ofo欠钱、摩拜被收购如今已几乎“偃旗息鼓”,但蹭着共享经济风口诞生的共享充电宝,却在近年来完成了“逆风翻盘”,甚至于近日有传言称,相关企业或在准备启动IPO之路。不过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曾经还物美价廉的共享充电宝,如今的价格却有些让人“高攀不起”了。
继去年12月,央视财经频道报道了共享充电宝价格上涨的消息后,日前据《封面新闻》的调查发现,共享充电宝涨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其每小时的租借费用多为3元和4元,24小时封顶价格则从20元到40元不等。其中以怪兽充电为例,在成都伊藤洋华堂内的租借费为4元/小时、28元/24小时,在成都群光广场的价格则为3元/小时、30元/24小时。有用户的缴费记录显示,在成都来福士广场,怪兽充电24小时的封顶价甚至高达40元。
如果以3元/小时的价格来计算,共享充电宝的单价俨然已经比电动汽车充电还要贵了。但根据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的说法,租赁价格是由公司与商场共同商议决定,但从上文中成都市不同地区价格不同的情况来看,他们明显是在暗示,商家才是价格上涨的导火索。
从2018年的1元/小时,共享充电宝一路上涨到1.5元/小时、2元/小时、3元/小时,乃至如今的4元/小时,按照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的说法,场地提供方的商家成为了这一价格上涨的源动力。而之所以会出现商家影响到共享充电宝定价的情况,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共享充电宝的两种商业模式近年来已经分出了高下,主打移动模式下的共享(大柜机模式),在被扎根在商场、餐厅、机场及休闲娱乐等固定场景下的共享(桌面模式)所打败。
不过抛开共享充电宝企业向商家支付的入场费,其作为一种非常典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自然也逃不开跑马圈地的方式。那就是先对共享概念进行炒作获得融资,然后开启“烧钱大战”以低价抢占市场,等到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水平,就开始涨价试图获得盈利。
根据iiMedia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19年,中国市场的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已经从1.02亿人快速增长到3.07亿人,并在2020年有望达到2.29亿人。而在2021年,这一行业也形成了“三电一兽”的稳定格局,因此各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涨价来实现盈利,乃至未来的IPO。
在不少消费者看来,共享充电宝一涨再涨其实是一个很不合情理的现象,共享经济简而言之就万物皆可共享,其典型特征就是高频消费、多人使用、使用价格远低于单独购买的价格,最终的变现是需要通过规模效应带来边际成本的递减。但共享充电宝如果继续涨下去,很容易就会出现共享充电宝如果使用时间过长,价格就超过了购买一款充电宝产品的花费。
相比单车与电单车这类大件,即便遇到了共享单车的单价超过单车价格,也还有一个存放成本,但作为一个小物件,共享充电宝的可代替性实在太高。那么,共享充电宝企业为什么敢一而再再而三的涨价呢?
因为咋一看共享充电宝的诞生虽然是因为用户的手机续航焦虑,并且消费者在对比了1元的充电费用和背着充电宝外出带来的麻烦后会发现,使用共享充电宝居然是效费比更高的行为。但实际上,共享充电宝所卖的其实是一种应急服务,出现在餐馆、咖啡厅、商城的共享充电宝,也更类似于景区里的零食、饮料。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用户会选择使用共享充电宝呢?在如今智能手机的电池容量为了适应5G时代纷纷来到4000mAh以上,并且快充功率与日俱增的情况,只有同时满足出门手机没有充满以及没有带充电器且出门后高频使用的情况,或许大家才会选择共享充电宝来解决电量问题,并且其也只能解决这一特定问题。此前1元/小时的定价,只不过是因为在共享充电宝的萌芽期,企业选择了向消费者让利来培育用户习惯,但这是其实并不是可持续的。
回到大家更为关心的涨价问题上,什么时候才会到头呢?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共享充电宝想要刹住涨价的势头,或许要么是业内出现新的鲶鱼,让整个行业重回跑马圈地的阶段,要么就是价格突破消费者承受能力的阈值,逼迫用户选择自带充电宝,再或者就是共享充电宝行业改变以租赁为绝对营收支柱的局面,并拓展出新的营收渠道。
但从当下的情况而言,雄心勃勃的美团还没撬动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格局,暂时尚未形成对“三电一兽”的挑战。所以在应急的刚需存在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还是会边吐槽边使用,消毕使用习惯的改变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而至于说新的营收来源,当下各共享充电宝企业都还在探索阶段。
所以在2021年,我们或许还会继续看到共享充电宝涨价的消息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