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救不了陷入困局的DC宇宙
《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历经四年终于与DC的影迷见面。
2017年于院线上映的乔斯·韦登版《正义联盟》,为本就摇摇欲坠的DCEU带来了致命一击。虽院线版导演署名仍是扎克·施奈德,但其在创作中途因华纳对导演的强制干预和家庭原因暂时退出DCEU后,《正义联盟》在乔斯·韦登的手里彻底“改头换面”。
原本,《正义联盟》只不过为DCEU的失败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影迷面对华纳发起长达四年的#放出扎克剪辑版#运动后,《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最终还是来了。
个中曲折,在全球影史上都是独一份。
诚然,《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全球口碑爆棚,也成就了一次影迷运动的伟大胜利,但DC宇宙的烂摊子,仍原封不动摆在华纳面前。
扎克·施奈德在采访中道:“导剪版上映后,影片的好或者坏都已经不重要了,它对DC电影宇宙也不会有太多的影响。”这是实话,仅靠《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迟到的口碑”来挽回DC的大众市场是不现实的。
DC在华纳的集团式管理下,走过了一段无比漫长的弯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DC宇宙的割裂与四不像。如今,在这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如漫威第一阶段的“电影宇宙”已难如登天,华纳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于是,华纳提出了“多元宇宙”的新玩法,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以后DC电影各干各的”的委婉说法。
一次影迷对抗资本的胜利
《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问世的前因后果很是复杂。
2017年,DC拓展宇宙终于迎来了旗下超级英雄集结的《正义联盟》,但在一片期待声中,华纳却狠狠打了所有DC影迷的脸。流水线式的叙事手法、违和感重重的笑料、超人秒杀反派荒原狼的离谱设定,都让多数影迷为《正义联盟》送上了一字评价:烂。
《守望者》一炮打响后,扎克·施奈德成为了DC的“王牌导演”,他原本要执导包括《正义联盟》在内的5部DC电影,但《蝙蝠侠大战超人》的失利,让华纳高层决定将《正义联盟》的整体基调调整得更为轻松幽默,而非扎导一贯的严肃风格。
虽《正义联盟》上映时,导演一栏明确写着扎克·施奈德,但因华纳强势干预创作,加之家庭变故,让扎克·施奈德做出了暂时退出DCEU的决定,之后,《正义联盟》的收尾工作被华纳交到了曾执导过《复仇者联盟》前两部的乔斯·韦登手中。
华纳拿出了2500万美元,支持乔斯·韦登重拍了几乎3/4的原片。但最终,乔斯·韦登版《正义联盟》的全球票房败北,华纳的亏损预估也达到了6000万美金。
事情至此本已告一段落,但DC的影迷站出来了。
因之前《蝙蝠侠大战超人》的失利,DC粉丝甚至请愿扎克·施奈德退出DC宇宙,并放言“希望他不会再执导DC任何一部电影”。造化弄人,或许DC粉也没有料到,有朝一日会如此需要扎克·施奈德。
《正义联盟》上映后,全球DC粉丝在推特、脸书等媒体发起了长达四年的#Release The Snyder Cut(放出扎克剪辑版)#影迷运动,刷满了每一个华纳及DC相关新闻的评论区,后期连蝙蝠侠饰演者本·阿弗莱克,神奇女侠饰演者盖尔·加朵也加入了这场运动中。这场影迷与资本的对抗,最终由前者取得了胜利。
华纳掏出7000万美金对扎克·施奈德手中的粗剪版进行补拍及后期制作,《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如粉丝之愿问世。
烂番茄爆米花指数高达97%、IMDB均分8.9、MetaCritic均分8.9、豆瓣评分9.0,是《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交出的成绩。或许,如果没有经历更换导演的波折,那《正义联盟》的全球票房及DCEU的路人缘也不会是今日这般。
整体来看,院线版和导剪版的故事线大致相同,不过,导剪版对钢骨的背景故事进行了系统完善,也让原片中打酱油的闪电侠变成了战斗中的关键存在,这两位超英都告别了院线版中“工具人”的形象。此外,超人重回正联的动机也被调整得更为合理。
细节上,院线版中很多与DC风格严重不符的漫威式笑话被删去,加入了更多关于DCEU的伏笔和彩蛋,如小丑、火星猎人等DC重要角色便纷纷现身。
诚然,导剪版中超人的武力值依然逆天,荒原狼作妖的原因也依然简单粗暴,但在观感上,定位R级的导剪版比定位PG-13级的院线版更为震撼,战斗场景更加酣畅淋漓。
《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或许达不到封神的高度,但放弃了乔斯·韦登的合家欢思想后,导剪版的内容表达确实更为饱满也更具深度。
粉丝之所以给与导剪版高度评价,除了质量过关外,也在于影片本身代表的是“一场属于粉丝的伟大胜利”。这场粉丝运动及它最终的结果在全球影史上都是罕有的。
不过,对粉丝而言这是一次影迷对抗资本的胜利,是艺术向商业至上的反击,但于华纳来讲,制作导剪版仍是出于商业考量。毕竟《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上线华纳流媒体平台HBOMax,是带着提升HBOMax在海外流媒体平台中的竞争力、拉动会员收入等“目标任务”的。
在华纳强控制欲下生存的DCEU
为了完成《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扎克·施奈德以“不拿一分钱”从华纳手中换取了影片的完整控制权,这几乎比影片开场时天堂岛孤军对抗荒原狼更为悲壮。但这件事发生在华纳身上,却一点也不奇怪。
近几年,漫威宇宙一路旗开得胜迈入第二阶段的同时,DC拓展宇宙还处于一片混乱当中。期间DCEU虽也问世了《蝙蝠侠三部曲》《神奇女侠》等高分之作,但如《猛禽小队》《蝙蝠侠大战超人》等都走向了失败。同为美国漫画业的巨头,DC与漫威的电影路天差地别,还是要归咎于DC背后的华纳。
《正义联盟》曲折的创作过程,只是华纳强势干预DCEU宇宙的一个缩影。
将时间线划分为DC影业成立前后来看,影业成立前,DC电影业务在华纳内部相当于工作室般的存在,华纳团队对这个工作室及DC电影发展的核心战略拥有绝对决策权,如将DC旗下哪些角色搬上银幕、如一部作品是拍摄续集还是开启全新系列等。此外,如克里斯托弗·诺兰、扎克·施奈德等导演也是由华纳亲自敲定。
作为DC的东家,华纳拥有决策权无可厚非,坏就坏在DC漫画的话语权降低后,拥有绝对决策权的华纳走上了“独裁之路”及极端的市场导向之路。如布莱恩·辛格的《超人归来》表现不尽人意后,华纳便暂歇续集计划转身开启新系列《超人:钢铁之躯》,《绿灯侠》重大票房失利后,华纳甚至直接叫停了DC宇宙计划,后又在哈利·波特系列“退役”后任性重启DC宇宙。
华纳这种“外行”直接拍板、反复横跳、走走停停的宇宙开发,直接导致DC的每一部电影/每一个系列都是典型的“各干各的”,DC宇宙的时间线与故事线也严重混乱。此外,华纳不断更换不同类型的导演下,整个DC宇宙的风格协调性也无从谈起。
简言之,华纳在DC电影的开发上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再看同时期的漫威。与华纳在集团式管理下的统一决策模式不同,漫威的东家迪士尼奉行的是“大制片厂”制度,它旗下的迪士尼影业、皮克斯影业、漫威影业等相互独立。“大制片厂”制度的优势就是各个影业间互不干扰,它们的话语权也相对集中,从2007年开始,凯文·费奇成为漫威影业的一把手,在漫威绝大多数影片中,他的身份都是制片人或联合制片人、监制。
在漫威电影的制作中,迪士尼鲜少强加干预,而凯文·费奇则拥有高度决策权,如他此前便拍板更换了《蚁人》《奇异博士》的原定导演。在制片人中心制的好莱坞,一个优秀的制片人可以发挥的能量不容忽视,正是因为有凯文·费奇的全程掌舵,漫威宇宙才能在十年内保持高度统一的内容风格与完整故事线,并形成稳定的内容生产体系。
漫威的成功“启发”了华纳。2016年,华纳成立DC影业,由杰夫·琼斯和WB执行副总裁Jon Berg出任总裁,两人合作执掌DC电影。华纳期望以此举纠正DC电影的路线,仿效凯文·费奇管理漫威影业的方式。但是,凯文·费奇可以直接向迪士尼CEO放话“不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那就辞职不干了”,DC电影的主导权却依然在华纳手中。
《正义联盟》就是一个例子。Jon Berg因不满扎克·施奈德的粗剪版,对华纳提出撤换导演的要求,虽华纳CEO凯文·辻原力保扎克·施奈德继续留任执导,但华纳高层的意思很明确:影片不能按照按照扎克·施奈德原有的暗黑风格和长度拍摄、上映,为此,杰夫·琼斯和 Jon Berg甚至轮番在片场盯梢扎克·施奈德的创作,以确保《正义联盟》成片符合华纳要求。
凯文·费奇也会因与导演在创作上产生分歧而更换导演,但这是为了服务漫威宇宙的统一性,而DC影业的制片人则服务于华纳高层的意志,这种意志关乎商业回报,但却忽视了DC宇宙本身。
而华纳强势干预艺术创作的结果,就是院线版《正义联盟》的失败。
以“多元宇宙”破解死局
资本逐利,从某种程度来说,漫威宇宙的作品也是商业导向型,但其与DC最大的区别是:漫威找对了路子,而DC却在华纳的掌控下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摇摆不定,在爆米花与深度之间反复无常。
2008年之后,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三部曲》成就了DC,影片的暗黑风格让无数忠于漫画的DC粉直呼过瘾,当时,华纳沉溺于《蝙蝠侠三部曲》的成功,甚至直言DC并没有建立超级英雄宇宙的必要。但是,漫威宇宙的扶摇直上还是让华纳动心了,开始改变创作路线。
《蝙蝠侠大战超人》的失利,加之《神奇女侠》以相对轻松幽默的风格在全球市场获得了成功,让华纳将DC电影的问题归咎于扎克·施奈德延续诺兰的暗黑风格,于是,华纳选择向漫威的爆米花之路看齐,这才有了后来乔斯·韦登版的《正义联盟》。
但是,《小丑》的成功再一次证明DC电影的拦路虎并非所谓的“暗黑风格”,观众对《小丑》这种“深度剖析人性”的影片是极度欣赏的。虽然华纳已正式宣布《小丑》不属于DC电影宇宙,而是一个新的品牌,但小丑本身确实是DC漫画旗下的超级反派,它的成功原因是值得DC所有电影思考的。
对DC及它背后的华纳而言,抛开漫画本身的风格,靠爆米花之路取悦大众换取更多票房无疑是一种“脱轨式发展”。漫威有它的先天DNA及独到的成功之处,DC若一味照搬或许只会让影迷感到违和。
回归DC成功的影片,如《蝙蝠侠三部曲》《神奇女侠》《小丑》《海王》等,它们的成绩无一不是主创团队的高水准决定的,而非某一种路线及风格。《蝙蝠侠三部曲》与《小丑》的内核深刻、《神奇女侠》简单幽默、《海王》则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这几部影片的风格并不统一,但它们都成功了。
受《蝙蝠侠三部曲》《小丑》等高知名度作品影响,很多人对DC电影的印象都是“以暗黑为主”,但事实上,黑暗主题只占据了漫画的一部分,DC旗下同样有沙赞、哈莉·奎茵等令人欢快的漫画角色。对目前的DC而言,在后续《新蝙蝠侠》《黑亚当》《海王2》《闪电侠》等影片的创作中,按照漫画本身的风格来塑造角色、选择高质量的制作团队,才是最为稳妥的。
至于风格统一性,只能暂且抛开。
其实,华纳目前似乎已经放弃了如漫威一般打造一个“统一的电影宇宙”,即电影、电视剧共用一个宇宙的世界观及设定,剧情、演员互相联动。从纽约时报对DC影业现任总裁沃尔特·滨田的采访来看,华纳决定引入DC漫画“多元宇宙”的概念,即后续DC电影中登场的海王、神奇女侠、蝙蝠侠等角色将存在于不同的宇宙空间。
沃尔特·滨田的说法,也可以理解为是“各干各的”的委婉表达。在这个决策下,《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的超英集结可能是短期内DC最后一部“组团电影”了,因为有了“多元宇宙”的设定,DC只能牺牲单部电影间的深入联动,尽量建立沃尔特·滨田口中似有若无的连续性。
如今,DC旗下已有CW的“绿箭宇宙”与DCEU主宇宙,以及《哥谭》《潘尼沃斯》等独立宇宙,未来随着新片的持续推出,DC的宇宙数量或许还将持续增加。沃尔特·滨田表示,自己对“观众不会因多元宇宙产生混乱感”有信心,但事实上,这对非DC粉来说确实不友好。
但无奈,DC拓展宇宙已在华纳的主导下进入死胡同,友不友好如今都来不及思考了,因为“多元宇宙”是DC目前为数不多的破局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