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尚女刊支棱不起来
原创 毛丽娜 娱乐硬糖 收录于话题#时尚2#杂志1#人物故事3作者|毛丽娜
编辑|李春晖
时尚刊物有两大门派,一为女刊,从小镇女孩到都市丽人皆是其受众;一为男刊,面向对生活品质有向往、对个人形象有追求的商务男潮流男。
随着纸媒式微、网媒崛起,《GQ》《时尚先生》转型成功,在新新闻主义写作上颇有建树。尤其是《GQ》,“名利场之夜”大刷存在感,俨然成为群众心中“泛娱严肃读物”代表。反观女刊,五大刊的纸刊还停留在“时装周”“约会季”“露出你的直角肩”这类十几年前的常规选题;新媒体方面,虽有Vogue business等主打时尚行业分析的内容,但也因过于行业视角劝退了一批普通群众。在大多数群众眼中,时尚女刊还停留在“月薪三千块的编辑教月薪三万块的人如何过上月薪三十万的生活”。芭莎前主编苏芒不久前通过个人公号发布了一篇文章,群众群嘲苏芒的同时,不忘再踩时尚编辑群体一脚:“这个群体就是没文化,但凡有点本事的,谁去做时尚小编啊。”
做了十年时尚编辑的Ei,向硬糖君讲述了她对这个行业从干劲十足到心灰意冷的心路历程。她说,女刊支棱不起来,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女读者不爱看这个”
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十年,曾经的满腔热血早变成了和尚撞钟混日子。Ei以为自己会一直在这家时尚媒体做下去,直到自己退休或者公司倒闭。没想到,选题会上老板的一句话,让她瞬间觉得“累了,不想干了”。
自媒体、短视频的崛起对时尚媒体的冲击巨大,以往专注于报道国外时尚趋势的传统媒体们,也不得不纷纷放下身段,寻找当下年轻人感兴趣的选题方向,以期带来流量。
万物皆可饭圈,与明星相关的选题自然是最容易吸引眼球的。但选题要怎么做,是Ei与老板矛盾的导火索。原价20元被炒到99“所有时尚媒体都去追明星,都去做那些从头夸到尾的常规选题。这样的内容只能吸引粉丝,而且这些粉丝也不会成为我们的长期读者。”参考了其他媒体的案例后,Ei认为应该以深度报道的方式来解读娱乐,或许能让她们的内容脱颖而出。
“《GQ》为什么走出来了?就是因为读者本来觉得自己看到的只是明星八卦,结果却发现八卦背后的深度思考。”Ei说现在的读者能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本来就多,读者完全有能力去判断什么是“好内容”,因此她认为只要内容做得够深,数据就会渐渐变得好看。
手下的其他编辑也同意Ei的看法,大家甚至开始畅享第一期选题要做什么,团队里的追星女孩自告奋勇表示自己可以操作饭圈类选题。但老板一句话就否定了Ei的想法:“我觉得我们的女读者不需要看这些。”根据用户画像,Ei所在网媒的读者是年龄在18-30岁的女性,北上广用户占大多数,其次是中部城市。这个数据和大部分时尚媒体的目标受众一致。在老板眼中,这些女读者只关心品牌出了什么新品,怎么穿搭最好看,以及明星八卦,深度内容她们不需要也看不懂。
Ei表示,据她了解,大多数时尚媒体的决策人对女读者的印象刻板到令人惊讶。“我有时候常怀疑他们是不是从不接触社会,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做什么。”
在这些决策者眼中,爱看时尚刊物的女性只需要知道如何打扮得漂亮可人,在与男性约会时怎么样的谈吐会令对方心生好感,至于其他的,不需要,不重要。“除非编辑团队在公司非常强势,能够顺利推动内容,否则老板一票否决,想再多都是白搭。”做深度选题的方向被否决,几乎所有编辑都没表现出半点不满情绪,而是顺着老板的思路——纯娱乐八卦方向,继续讨论第一期要做哪个明星。“可能在其他媒体的编辑还能保持着新闻理想和锐气,做时尚这行,至少我们这里的人,工作几年就已经完全被驯化了。”工作十年的Ei在妥协了无数次之后,渐渐对行业心生失望。
“很显然,社会进步了他们不进步,还要拉着我们一起做出土文物。”
时尚编辑驯化录
Ei说做时尚编辑,就是被驯化的过程。从一个充满新闻理想的新传学子,到埋头执行命令的码字机器,她用了三年时间。
“我属于被驯化比较慢的那种,即使现在十年了,有时候我还会想去争取一下。”Ei称,在时尚媒体尤其是传统型刊物工作,要不被驯化要不自动出局。
“网络上都说时尚编辑没文化,连句完整的话都不会写。其实真不是这样。”Ei表示,和她同年毕业或者再早几年的那批时尚编辑,求职时刚好赶上时尚媒体发展最红火的时候,人人都有一个做“穿prada的恶魔”的梦,用人方在挑选简历时更是非名校不要。“我进网站的时候,当时的主编是北大的,副主编也是中传学姐。整个编辑团队基本全是211新闻系毕业,二本或者稍微差一点的一本简历投过来直接pass掉。”而这些名校女孩入职后,发现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丢掉自己的脑子。
当时网站分为美妆组、时装组、生活方式组及人物组四大大组,Ei被安排进入时装组,从初级编辑做起。
负责带Ei的高级编辑告诉她,因为是新人,所以暂时不用出差跑活动采访,可以先从做常规内容学起,并且扔过来后台链接,告诉她可以去后台按照时间搜索往年这个时候,会撰写什么时装内容。“我记得很清楚,认真地在后台翻了一上午,感觉每年做的内容其实都大同小异。换换话术,加上品牌最新品,就兑出来一篇稿子。新人嘛,总想做点新尝试,所以下午我就和那个姐姐沟通,想做一期不一样的内容。”“好呀我觉得想法挺好的,那你做吧。但是你这个新内容需要重新设计头图,美编排期已经排到下周了。这个内容明天就要上线,所以你得自己做头图了。”这位同事没否定Ei的想法,只是告诉她如果做新内容的话,包括头图在内都要自己动手。
虽然大学时也学过图片处理,但和专业美编还差得很远。Ei加班到晚上九点还是做不出满意的头图,稿件发给高级编辑审核,对方总是告诉她“还差点事儿,再调调,和我们网站的调性有点不一样”。实在扛不住的Ei试探着问高级编辑,感觉时间上来不及了,要不还是按照之前的常规方向来做内容吧。对方回了个“OK”,后面的一切都顺利起来。转天上班,内容定时发布上线,高级编辑侧过身对Ei笑着说“你看,给自己找那么多事干嘛呢。”相同的剧情上演过几次后,Ei知道了没必要给自己找事,一切按照已经有模板往上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对了。
同期进入公司的同事,与Ei一样,能够接受这种“工具人”式工作方式的,就留下从初级到高级再到资深一路往上熬;不能的辞职走人另觅他处。
“作为网媒,我们对新鲜事物做出反应的速度已经快于传统纸刊,在他们那里被驯化的程度只会更严重。所以读者才会觉得女刊十几年浅薄如一日。”
而如果我们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造成时尚女刊如此故步自封的源头,还要从商业模式上去找。
广告收入VS优质内容
金主爸爸养活时尚媒体,在时尚媒体日子过得最滋润的时期,所有内容都是要卖钱的。这也造成了编辑部想做好内容,但在销售部看来,好内容却可能得罪金主爸爸。
“国内大部分时尚媒体内部还是以销售为主导而不是内容,销售判断一件事能不能做的标准,就是会不会引起客户反感。”Ei表示,群众抨击时尚媒体没文化,也与掌舵者多为销售出身有关。
“像我们老板就是从普通销售一路做起来,最后被总部提到中国区总经理的位置。所以他想问题,永远会先考虑这个内容客户会不会不高兴。”Ei说,冷静下来后她也理解老板为什么不愿意她们做深度内容。明星与品牌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做深度深挖事件本质的同时,也会伤害到客户感情。如今时尚媒体日子不好过,又怎能轻易得罪金主爸爸。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都不得罪才是老板心中的最优解。常规化模板式的内容,略显矫揉造作的时尚媒体文风,虽然在读者看来无趣,但对于销售们而言,这些内容能够打动客户,继续续签新一年的年框就已足够。做创新什么的,风险太高也没必要。
“网媒还能通过后台数据观察,读者对于内容调整是否买单。我司在时尚媒体从pc端转移动端时领先其他媒体一步,也是因为网媒能更直观看数据。”Ei称,当年她所在的网媒转做移动端成功,是靠编辑们用数据说话死磕下来的结果。
“但纸媒不一样,收入主要靠广告也不太注重发行量,关键是缺乏第一时间获得对内容调整反馈的渠道,所以也很难用数据去和销售们谈判。”
包括苏芒在内的不少时尚媒体主编都是从销售一路做上来的,相比还怀有书生意气的记者,销售出身的主编轻内容重营销。“像我们编辑部以前是有两个主编的。”Ei称,她这种学新闻出身,从未涉及过销售业务的人,在编辑部负责内容,而另一位主编是营销出身,实际职级比她高一级。“大部分时尚媒体都是这个架构,内容服务于销售,因为销售日常接触的都是品牌方,所以他们对读者的认识也都停留在十来年前。销售做管理层,提拔上来的还是做营销的,最后整个公司的气氛就是跪舔品牌呗。”而男刊能够转型成功,有许多优质内容出现,一方面是他们的编辑团队有足够话语权,能够强势推动内容。另一方面是男刊销售也觉得,男刊的读者喜欢思考,喜欢看有深度的男人。
在Ei看来。因为管理层对男刊女刊的读者定位不同,因此男刊的编辑团队一直就更有话语权,在做内容时自由度更高,也会被鼓励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但在女读者不需要严肃内容的刻板印象下,女刊编辑只能丢掉自己的想法,做最不会出错,也不得罪人的内容。
在这家媒体贡献了10年青春的Ei,也开始琢磨起逃离。既然女刊支棱不起来,就只能主动去寻找价值实现的途径了。
原标题:《时尚女刊支棱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