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身戴镣铐的革命先烈如何与敌人斗争?美术经典告诉你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
革命战争年代
无数革命先辈凭着坚定的信仰
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在敌人的监狱中
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50年
为纪念那些曾为解放全中国
献身的革命先烈
画家胡一川创作了油画《开镣》
国民党统治时期
全国各地都设有监狱
比如贵州的息烽集中营、
上海的提篮桥监狱、
南昌的军人监狱等
用于关押共产党员及爱国人士
在监狱中
革命志士身戴沉重的镣铐
却仍顽强与敌人做斗争
其中
写下《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
直到牺牲也没有被解开镣铐
1950年
画家胡一川创作了油画《开镣》
表现了解放军
营救狱中革命同志的情景
他的这一创作构思
是如何产生的呢?
△画家胡一川原来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胡一川曾被国民党特务
以滋扰社会的罪名抓捕入狱
在狱中
胡一川不仅在
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的影响下
学习党的革命思想
还仔细观察狱友们的形象
为将来的艺术创作积累素材
我爸爸曾经跟我说过,脚镣被打开的那一瞬间,“哗啦”一声,是多么美妙,他永生难忘。他想表达的是更深层的意义,表现中国解放了,打开了拷在中国人民身上的脚镣,同时他也想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胡一川之女胡珊妮
我爸爸曾经跟我说过,脚镣被打开的那一瞬间,“哗啦”一声,是多么美妙,他永生难忘。他想表达的是更深层的意义,表现中国解放了,打开了拷在中国人民身上的脚镣,同时他也想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胡一川之女胡珊妮
画作的光源处理
依托的是画面中的油灯
画家用两个区域的光线
表现了光色光影的变化
为打破狭窄的狱中空间
画家选择将牢门向内打开
显现出隔壁的牢房
大大拓展了画作的表现空间
画面中出现了很多几何图形
如战士身背的斗笠、驳壳枪、
被解救者腿上的铁箍、
以及绑在镣铐上的铁砣等
让画面呈现出一种
朴实而浑厚的力量
而画作视觉中心点处的
一副被打开的镣铐
体现了作者对解放和自由的向往
是画作的点睛之笔
画面当中的一幅军旗十分抢眼
它所表达的
是一种正义
是一种胜利
还回答了一个问题
——开镣者是谁?
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之所以它成为我们中国美术史的经典,就在于胡一川先生以个人的感情,借用这个题材,体现了革命者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也体现了全国人民对自由、对解放的一种渴望。
——美术评论家刘万鸣
之所以它成为我们中国美术史的经典,就在于胡一川先生以个人的感情,借用这个题材,体现了革命者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也体现了全国人民对自由、对解放的一种渴望。
——美术评论家刘万鸣
重庆市歌乐山下的渣滓洞集中营
也曾留下许多革命先烈
可歌可泣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
重庆市政府修缮了
渣滓洞集中营旧址
让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发展、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
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重庆
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
在这片土地上
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和信仰
培育出的红岩精神
将深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奋勇向前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镣》画成之后
专家是如何评价的?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徐焰
美术评论家刘万鸣一起
了解《开镣》背后的故事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开镣》画成之后
专家是如何评价的?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徐焰
美术评论家刘万鸣一起
了解《开镣》背后的故事
敬请关注
CCTV-1
4月13日 22:30档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监制丨田龙
主编丨刘铭 黄丽君
编辑丨田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