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行行长:将及时评估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来源:澎湃新闻
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的“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分论坛上表示,在央行层面将及时评估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我们正在研究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我们还将在外汇储备中继续增加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并且在风险管理的框架中纳入气变因素。”易纲表示。
易纲表示,央行已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促进资金流入绿色行业和领域。
首先是完善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央行在2015年、2018年分别制定了针对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即将完成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的目录,删除化石能源相关的内容。
其次是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金融机构目前需要披露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绿色金融债,报告绿色信贷的使用情况和投向,未来央行还将分步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
三是构建激励机制。央行已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纳入央行贷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并且将创立支持碳减排的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更多的资金。央行还将通过商业银行的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宏观审慎评估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和碳减排的支持力度,促进跨境绿色资金流动。
易纲表示,一方面央行将尽快的制定绿色金融共同分类标准。目前央行正与欧盟共同推进绿色分类标准的国际趋同,争取在年内出台一套共同的分类标准,供国际投资者参考。
另一方面,央行将继续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便利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
“我们将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扩大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增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易纲表示。
谈及管理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易纲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目前中国宣布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较欧美发达地区要短得多,碳中和的曲线的斜率也更加的陡峭,因此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提前做好应对,也要督促金融机构尽早的转型。
在央行层面,易纲表示将及时评估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在金融机构层面,则将鼓励金融机构尽早的做好准备,积极应对气候挑战。
具体来说,央行已经指导试点的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正在探索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有效的披露。另一方面许多行业还没有纳入碳定价,央行将要求金融机构做好有序渐进的绿色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安全第一、节能优先。在充分考虑现有基础设施设计使用寿命和折旧的前提下,加快绿色转型。
易纲表示,从中国央行的角度出发,有两项重要的工作要持续推进。
一是继续落实绿色投资原则。2018年底,央行提出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ESG风险),做好环境信息的披露,运用绿色金融工具已有39家中外的金融机构加入了这一协定。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鼓励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过程中深化落实,并且要评估环境和气候的风险,加强信息披露。
二是多渠道加强绿色发展能力建设。中国央行将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增强他们支持自身绿色转型、应对气变的能力,也支持多边开发机构发挥专长,为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金融的相关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