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欧班列长安号:打通中欧物资“补给线” 开启丝路经贸“新气象”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有约】中欧班列长安号:打通中欧物资“补给线” 开启丝路经贸“新气象”
中国日报网4月22日电(记者 徐子茗)2013年11月28日首趟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开出。经过8年的发展,长安号从原来的只有一条中亚线路,扩展到现在的15条干线通道,覆盖了“一带一路”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中欧班列成为沿线各国合作抗疫的“生命通道”和稳定供应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4月21日,“2021中国有约 Dating with China”主题采访国际传播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西安国际港务区,探访中欧班列长安号。
逆势增长,打通中欧物资“补给线”
来到西安港务区西安港,这里堆满了集装箱,来来往往的车辆络绎不绝,谁能想到,这里已经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物流枢纽的中心站。
“长安号的开行频次从2013年的一周2-3班,到现在的每天10-12班。特别是疫情期间,长安号实现了逆势增长。”西安国际港务区港口局相关工作人员吴广强告诉记者。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当空运费率的波动和航行时间不可控时,铁路货运就成为了可行的选择。“长安号一般情况下是15天左右到欧洲,最快到德国纽斯是10-12天,到中亚比如阿拉木图是5-7天,到塔什干是8-9天。在时间上大大快于海运,基本上是海运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吴广强说。
此外,相比空运和海运,国际铁路联运分段运输具有人员检疫限制相对较少、运行相对安全稳定的优势,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凸显了这些优势。吴广强介绍,“长安号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比如,外地的司机在货运过程中,中途是不下车的,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此外,我们还采取了24小时不间断的箱体消毒措施。”
据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再次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增长,全年共开行3720列,同比增长1.7倍,运送货物总重281.1万吨,是上年的1.6倍,有超过8万吨防疫物资运抵欧洲,为国际防疫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飞速发展,开启丝路经贸“新气象”
伴随着中欧班列的飞速发展,西安一批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进入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在媒体团探访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过程中,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一带一路”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据介绍,依靠着中欧班列,西安老字号粮油企业爱菊集团在2016年3月26日,进口哈萨克斯坦非转基因优质油脂约2000吨。截止目前,已累计进口小麦约7万吨、面粉约2万吨、食用油约2万吨,进口葵饼、菜饼约4万吨。中欧班列成为后疫情时代中欧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的缩影。
如今,在这条班列上的贸易产品包括:大到重卡、整车、制造业零部件,小到德国厨具、荷兰奶粉、中亚面粉等农副产品。可以说,这些已经与陕西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度融合。奔驰在新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号”,成为西安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长安号驰骋8年,是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8年。
今年1-3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879列,是去年同期的1.4倍,运送货物总重约64.3万吨,是去年同期的1.2倍,班列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高质量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对于我们陕西来说,有了中欧班列长安号,意味着我们有了一个向西的窗口,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港口’,有利于我们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从全国范围内来说,国家也在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发挥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一个重要成果的作用,未来我们也要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吴广强说。
据了解,目前,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全力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促进国内外双循环体系。在国内,通过“干支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西欧”集结体系,相继开行了“襄西欧”“徐西欧”“蚌西欧”“冀西欧”“厦西欧”“唐西欧”“永西欧”“渭西欧”“常西欧”“宛西欧”“汉西欧”等15条“+西欧”集结线路,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三角洲等地的互联互通。加强与青岛、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合作,无缝对接全球航运体系。在国际合作上,加强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港、德国穆克兰港合作,在境外实现了海铁联运,提升了班列运行时效;应土耳其、立陶宛、斯洛伐克等国来函申请,加密开行了合作班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