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首例适用兴奋剂刑事司法解释案件宣判 两名被告人分别获刑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秦某某、赵某非法经营兴奋剂案件并当庭作出一审判决。法院审理查明,2016年5月,被告人秦某某、赵某共同成立郑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从他处购入含有重组人生长激素、海沙瑞林、伊帕瑞林等兴奋剂物质的产品,以生物科技公司名义对外销售,且部分产品使用假冒的注册商标。被告人秦某某作为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全面负责公司经营管理,采购含有兴奋剂物质产品并指使员工对外销售,部分产品指使员工使用其采购的假冒注册商标包装后销售。被告人赵某作为该公司的创始人、股东,联系含有兴奋剂物质产品货源、参与假冒注册商标产品包装等。经审计,被告人秦某某、赵某共销售含兴奋剂物质的产品共计人民币25,481.00元、美元873,787.78元(折合人民币5,892,144.69元)。2020年4月27日,侦查机关在两名被告人所在生物科技公司办公场所查扣了涉案含有兴奋剂物质的产品共计美元45,569.00元(折合人民币320,350.07元),另外还在他处查扣假冒注册商标重组人生长激素外包装、说明书等。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秦某某、赵某伙同他人违反国家规定,未经许可经营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涉案物质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限制买卖物品,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均构成非法经营罪。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分别判处被告人秦某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三十万元,判处被告人赵某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
本案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非法经营、非法使用兴奋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去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首次以该司法解释作为依据,对涉兴奋剂案件予以刑事打击。该司法解释对于走私、非法经营、非法使用兴奋剂等违法犯罪行为主要可以适用哪些具体犯罪作了提示性规定和解释,加大对兴奋剂违法的惩处力度,从源头上对兴奋剂加强管控,对于推动反兴奋剂工作法治化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兴奋剂违法行为入刑,旨在依法打击兴奋剂违法犯罪行为,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体育竞赛环境。随着《兴奋剂刑事司法解释》的出台,司法机关打击兴奋剂违法犯罪的刑事案件逐渐增多,反兴奋剂中心与司法机关合作势在必行,加强信息共享、线索互换、互补短板,共同提高执法水平与质量。中国作为体育大国,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兴奋剂刑事司法解释》的出台和本案的审理,体现我国对兴奋剂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的坚定决心和态度。(总台央视记者 俞翔)
(编辑 王洪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