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密丝绸之路南亚廊道 记者探访曲龙遗址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从2018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启动了“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考古调查,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象泉河上游流域的曲龙遗址,被认为是青藏高原西部与周边文化关系密切的一处重要遗址,也是古代象雄王国都城“琼隆银城”所在地。
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单位多年的调查与发掘,曲龙遗址的测年数据显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距今已有2800年,并出土了青藏高原数量最大、出土最集中的一批南亚海螺饰品。
2020年8月,夏日清晨,我们跟随考古队员来到象泉河边的曲龙遗址。“琼隆”是藏语“大鹏鸟居住地”的意思。从空中俯瞰,曲龙遗址就像一只展翅的大鹏鸟,山顶海拔4400米,在10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有琼隆和卡尔恩两处大型聚落遗址,密布着1356座窑洞、院落、房址、石构遗迹、佛塔、石窟、佛寺等丰富的遗存。
这个发掘季,考古队员们发现了十几处居住遗址。位置就在“大鹏鸟”左边翅膀下面的嘎尊台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席琳:现在清理的是一个房址,编号是F3,第一层活动面也已经清理出来了。
记者:那这些石头做什么用呢?
席琳:这就是基础,帐篷的基础,因为这里面现在没有柱洞。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张建林:搭上帐篷,那么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做法,就是它有石墙,但是没有屋顶。也是季节性的,随时可以拿着走。
走进“觉姆拉康”洞窟,里面有十分精美的壁画,大约在11到12世纪。曲龙村的甘丹拉孜寺,收藏有自15世纪以来也就是“古格王国时期”的石刻经版和玛尼石,这也是调查重点。
此外,在曲龙遗址区内发现的“吐蕃三法王”与文成公主造像玛尼石、记载有“象雄王李弥迦”内容的文书等文献资料,弥足珍贵,对研究吐蕃与“象雄”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四年的考古发掘,曲龙遗址和墓地出土了大量来自南亚印度洋的海产品饰件、南亚系玻璃珠、南亚风格造像与文字擦擦等,显示了青藏高原西部地区与古代南亚密切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在距今2800到2500年的早期墓葬中,出土了98件、16种类型的穿孔海螺饰品,这是到目前为止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大、出土最集中的一批南亚海螺饰品。
考古队还对环神山圣湖区域的文化遗产进行考古调查,这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考古调查的重点之一。“冈仁波齐”是青藏高原冈底斯山脉的主峰。西藏西部的四条大河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马泉河都发源于这一地区。在冈仁波齐内转经道,专家首次发现了多组“列石遗迹”。
席琳:有这种成片成片的列石,还有用过石构的建筑,旁边立起石块来。它大概最少有五六处这样的。
“列石”是古代欧亚草原的一种石构遗存,包括独立石柱、石圈、石阵等,被视为一种“纪念碑性”的地表建筑遗存,在世界史前考古中占有一席之地。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张建林:因为这个“列石遗迹”和“大石遗迹”在整个欧亚大陆,特别是北方草原地区广泛分布。那么在西藏过去我们注意到的主要是在羌塘地区和阿里地区的北部,这些地方分布得比较多。
在孔雀河流经的普兰县古真拉山口,考古队员还发现了珍贵的梵文石刻遗迹,而从孔雀河流域古墓葬出土的磨制石器、铜釜以及早期绳纹陶片等遗物来看,孔雀河、象泉河等流域的古代文化都具有共同的地域特色。
皮央东嘎遗址:存续1700多年的古遗址群
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象泉河流域的皮央东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四川大学联合考古团队3个年度的考古发掘,结合考古测年,皮央东嘎遗址最早可以到公元前7世纪,最晚到公元11世纪,存续了1700多年。它是西藏西部目前已知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遗址群,也是迄今存续时间最长的古遗址群,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2020年8月,我们第三次来到皮央东嘎遗址的考古现场,与前两次发掘地点不同,这次发掘点就在皮央村内,也就是皮央石窟的山脚下。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李帅:我们认为它的性质已经不再是墓葬,很可能是所谓的一种居住形态,就是半地穴这样一种房址。那么半地穴的形式的话是我们这个地方的一个今年的新发现,就说是填补了以往的一个空白。
在这座竖穴墓道洞室墓中,考古人员清理出了大约100枚不同形制的泥模小像,俗称“擦擦”。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实验室副主任 杨锋:我们清理出来了数量非常多的擦擦,大概有一百枚左右吧。这个擦擦呢,据我们所知在目前整个西藏考古的已知的这样一个历史上,这个是在墓葬当中出土擦擦有可能是第一例现象。
擦擦就是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主要用于消灾祈福。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实验室副主任 杨锋:在这个墓葬当中我们在清理的时候,也出了两小片桦树皮这样的一个,上面写有藏文,这是在之前清理其他墓葬的时候也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这样一个情况。
这座竖穴墓道洞室墓深4.3米,墓道宽1米,形制与皮央一带年代较早的土洞墓相似,还出土了两片桦树皮藏文写卷。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实验室副主任 杨锋:它在皮央地区应该算是等级比较高的这样一座墓葬。
西藏西部早期的墓葬形式经历了从石框墓到土坑墓、洞室墓等演变,这种演变在皮央东嘎遗址也很明显。皮央东嘎遗址是象泉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大型古遗址群,包括有石窟及壁画、寺院及殿堂、塔群等佛教建筑遗迹,同时还有早期的墓葬、遗址、岩画等遗存。该遗址群由四川大学霍巍、李永宪两位教授发现于1992年。近30年来,多次对皮央东嘎遗址进行考古研究的霍巍教授认为,持续不断的考古工作明确了皮央东嘎遗址具有1700多年的年代序列和存续历史,这对西部历史文化的研究尤为重要。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霍巍:像皮央东嘎遗址这样的重点遗址,它的确是我们的原始先民在这里长期开拓,植根西藏,留下来非常珍贵的历史遗迹,也体现出这个时期总体的跟南亚、中亚,当然也包括跟东部,西藏的腹心地带和我们祖国内陆地区它的非常密切的文化联系,它可以说是处在文明十字路口的这样的一种文化的中心 。
现在,在四川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学者们围绕动植物考古、冶金考古、古环境研究、考古人类学等各研究领域的各种分析测试正在持续进行中,大量的出土遗物,如金器、铜器、铁器、纺织品、陶器、植物种子、动物骨块等,正以不同的科技手段被全面系统地研究。
(总台记者 陈琴 汪成健)
(编辑 王鹤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