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智航:骨科手术全能助手 天玑未来可期
日前,国家卫健委召开了《关于召开推进医疗装备发展应用领导小组工作》的会议,大会的主题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持续推进医疗装备发展应用”,其中参会的有国家卫健委,工信部,国家中药局以及解放军总院等44家卫健委属(管)的医疗机构,天智航等15家医疗装备企业。
会上对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状况取得的显著成绩高度赞扬,并指出,我国医疗装备已经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医疗装备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医疗装备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高速发展。“医学+工业”“医院+工厂”“医生+工程师”多维度医工协同创新模式初步建立,精准医疗,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全面创新发展。
而作为“医学+工业”巅峰代表的天智航作为高新医疗科技企业的代表,其生产的“天玑”系列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又如何从国外的技术封锁中走出自己的路?目前的天智航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记者带着疑问走入天智航的分析中。
2021年4月19日,北京积水潭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与拉萨市人民医院手术室通过5G通信技术实时连线,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教授成功实施京藏首例“5G+骨科手术机器人”远程骨科手术,为一名远在3000公里外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完成了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术。
此次完成远程手术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士带领团队以“医工企”创新模式历时10余年研制成果,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脊柱全节段、骨盆髋臼、四肢骨折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截至目前,已在全国成功实施了15000余例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
据悉,天玑系列机器人虽已完美的参与了上万例高难度骨科手术,但其知名度在很多医院和患者中并没有被熟知。
究其原因是天智航公司将大部分资金都用于研发上,截止目前为止,天智航已获得专利250多项,该专利、软件著作权及相关非专利技术,构建了公司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壁垒。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玑”系列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制造成本太高,进入市场的定价也是一些中小型医院所不能负担的,而这个部分价格转嫁到患者身上,对患者来说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中国运用机器人开展的骨科手术并不多。天智航医疗科技在招股书中披露,至今,全国仅有9个省份核准了它的骨科机器人的“开机费”。
所以,虽然“天玑”系列虽然有着“高精准度”“微创伤”等各种优势,但还是处于“叫好不叫座”的情况。虽然能够带给医生和患者更多的便利,但还是不能够被更多的医院和患者接受。
那么这样是不是说,高科技医疗距离我们普通民众永远是可望不可及呢?
在3月19日,国家工信部与国家卫健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审议论证《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规划中指出,支持医疗装备及其他跨领域企业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引导地方政府,社会资源等支持医工协同开展高端医疗装备,加快推动医疗装备产业链优化布局。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医疗装备产品“购买技术服务”、“融资租赁服务”等模式。
这样一来,大大的降低了高端医疗设备对中小医院的负担,同时,天智航也提供医疗人员的培训工作,对各大医院来说,即降低了新设备购买的成本及风险,又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享受到高科技医疗器材带来的便利。让医院都能够尽快的体验到“高精准度”“创口小”“2D与3D随意切换”的专业“手术助手”。医院引进设备的成本降低意味着普通患者的支出将大幅度降低,并且,从手术本身的费用上说,较常规手术略高。但与普通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可以省下一笔住院费用、后续治疗用药及康复等费用。
随着技术的普及,将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走上手术台。不久前,中科院也将医疗手术机器人列为12项“改变未来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因此,有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将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机器人手术纳入医保,以造福更多患者,相信手术机器人加入医保也即将到来。
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医工协同等高新科技给医疗产业带来颠覆性改变,手术机器人也很快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坚信以天智航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企业会在将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