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日中国丨从排队上机到世界第一 他们是中国超算的先驱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上世纪50年代初,百废待兴,各学科,各领域不断取得进步,作为科学的“助推器”,人们对于计算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电子计算机在我国,还是空白学科。那时候,一台每秒千次的计算机,都被科研人员当成了“宝贝疙瘩”。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厚群:大家都要去用,就要申请,我们排到的都是晚上2点到3点子夜的这种时间,我们才能够去用,我骑着自行车去上机了。
排队上机的日子,是一代科研人员的共同记忆,算力的巨大落差下,甚至连国家石油矿藏这样的机密数据,都不得不送到国外去处理。中国想要进口一台早已算不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外方的条件都极其苛刻。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胡守仁:就是高档的机器不卖,可以出租给你。结果另外要搞一个房间,中国人是不能进去的。你看看气人不气人。
“玻璃房子”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超算人心中永远的痛。改革开放后,我国决心追赶世界步伐,研制每秒亿次巨型机,命名“银河”。项目负责人,我国第一代计算机专家慈云桂,虽年逾花甲,但难凉热血,当即立下军令状:“宁可少活几年,也要把银河机拿下来!”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胡守仁:机械加工达不到要求,国外引进的也不可能,那怎么办?也是研究室自己来设计。
五年时间,吃在工厂、睡在机房,当时加班费一晚上两毛钱,慈云桂和同事们却没有一个人来领,为的就是省下每一分钱,用在零件、设备的生产上,尽快造出中国的巨型机。
1984年,“银河”巨型计算机国庆亮相,受阅通过天安门广场,闪耀神州。
随着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我国成为了当时世界少数几个能发布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国家,如何让其他行业也享受到高算力的加持?一台更高性能,更强算力的超级计算机呼之欲出。2010年,采用全新体系架构,银河团队的新机型,天河一号部署国家超算天津中心。
当年,天河一号问鼎国际T0P500,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世界科技竞赛最高领奖台。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原主任 刘光明:当时记者采访我,你们怎么拿到世界第一的,当时我就说,我说一个国家,一个团队,持续30年,做一件事,拿个世界第一还有问题吗?
运算速度世界第一,如何尽快用起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刚刚加入天河团队的海归博士孟祥飞,立下了军令状。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主任助理孟祥飞:干不好天河应用,我卷铺盖卷儿走人。
为了让大家了解超算应用,孟祥飞开始在全国各地奔波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熟悉超算,应用超算。2014年,孟祥飞团队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为超级工程——白鹤滩水电站进行抗震模拟计算。水电站的抗震模拟,不仅要考虑当地地质构造,水流,也是影响抗震效果的重要因素。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主任助理 孟祥飞:我们都听过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讲过,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水流是千变万化的,但是通过超级计算机,我们可以去再现水的不同的情况。
六十多年前,为了算方程组,半夜蹬自行车上机的陈厚群院士,身在北京,就能将数据注入大坝模型,进行抗震模拟计算。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厚群:我们一个地震过程大概40秒钟强震,所以我们要做20万步,也就是要解20万次几百万个未知量的联立方程组,以前根本想都不能想象。
十年的时间,天河团队在地质抗震领域持续发力,天津大学北洋小区,大型地震模拟研究设施的施工现场,一场关于模拟计算水下地震的讨论正在进行。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高性能计算部副部长 菅晓东:因为老一代的银河精神讲究拼搏,奉献。感觉就绷着一根筋,这根筋一直都没有泄过。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高性能计算部部长 康波:我们就是要做国内超算的举旗人,去为国家去解决这种“卡脖子”的问题。
从群山之中的白鹤滩水电站,到伶仃洋上蜿蜒的港珠澳大桥,到新冠肺炎疫情症候的大数据分析,算力,正在为你想象到的一切赋能。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主任助理 孟祥飞: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中国,我们现在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来面对这些挑战,实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