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工业和技术投资先要摒弃对于技术的执念

时间:2021-05-11 16:47:59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工业和技术投资先要摒弃对于技术的执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鲁智高

在政策、市场和资本的加持下,中国高端制造领域吸引了不少目光。

政策上,围绕“新基建”的文件层出不穷,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市场侧,4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仍高于临界点,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态势;资本面,CVS投中数据显示,截至5月11日,高端装备制造业近一年交易事件达到441个,同比增长5%,近一年交易金额达到1812.61亿元,同比增长16.78%,2021年以来的平均单笔交易金额,比2020年增长超过了10%。

长期专注于早期科技投资的北极光创投,在工业技术领域出手次数较为克制和规律,平均一年出手2-4次。北极光创投于2005年成立,资产管理规模超过300亿元,目前已在TMT,先进技术,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了近400家企业。

在北极光创投负责工业技术领域投资的黄河告诉界面新闻,工业技术/高端制造业赛道宽、成长周期超长,优质标的稀缺,和传统互联网领域投资完全不同。因此在确保高成功率的前提下,他一年正常的频率就是投出两个左右项目。

作为北极光创投的合伙人,黄河在清华大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原本钻研热能工程以及成天和发电仿真打交道的他,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而进入到投资行业。在2010年加入北极光创投后,他主要投资工业自动化及智能系统、机器人、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先进技术领域,并且坚持只做A轮以前投资,投出了诸如中持水务、禾川科技、卡诺普、来福谐波、天仪卫星等公司。

在对高端制造领域进行早期投资时,黄河并不鼓吹技术至上,反而会选择先从市场侧和商业侧入手进行判断,如果能够确定下游存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场景,再回过头来看正在研判的技术有没有成本更低、更成熟、更稳定以及更适合客户的替代解决方案,“现在几乎所有投资人言必称技术,但实际上大部分技术无法落地,或者在向大规模生产转化过程中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本身不成立,而是说找不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场景,或者早就存在更稳定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一味炫技的公司在当前中国工业化场景中很难行远。”

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催热高端制造领域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泡沫。在黄河看来,如果行业存在真实的市场需求,那么随着不理智的热度逐渐降温,行业进入到一个理性的估值体系;反之则会出现比较大的泡沫,最终给整个行业带来严重不良的后果。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图片来源:北极光创投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图片来源:北极光创投

以下为专访内容(有删改):

唯技术论容易带来大泡沫

界面新闻: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高端制造领域带来了哪些影响?对北极光创投在这个领域的投资逻辑有什么影响?

黄河:高端制造领域非常宽,需要拆开来看,有的行业影响比较大,有的则比较小。比如,半导体芯片、新能源汽车等影响就很大,自动化技术、精密制造和仪器设备等影响就偏小。

我们在半导体芯片、装备等方面会相对谨慎,因为估值已经被炒上天了,同时二级市场的入门门槛也在提高,但我们还是会继续保持投资节奏。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我们的投资逻辑并未发生变化,还是会投资早期比较强的团队,寻找有独特且能落地的商业场景和技术。

界面新闻:你觉得高端制造领域存在泡沫过大的现象吗?

黄河:总体来说确实都有不小的泡沫,但不同行业存在一些差异。如果市场不是人为生造出来的需求,那么不理智的热度会逐渐降温,最终进入到一个理性的估值体系,半导体相关行业就属于这种情况,需求真实存在。至于高端制造领域里其他一些细分赛道,比如视觉、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泡沫就比较大,也是因为现在有不少创业者擅长To VC模式,能够通过讲故事拿到钱。而投资人过度强调技术,唯技术论,忽略了商业化落地和规模化需求,这种泡沫非常大,可能在未来两年左右会逐渐平息下去。

界面新闻:怎么判断一个风口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生造?

黄河:从我的角度判断,风口是不是自然形成要看有没有商业化落地和规模化需求。如果下游确实有需求,即便是人为造出来的,估值比正常情况高点,后面慢慢会回落,但是如果下游没需求,那就会从高点坠落下来。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有些创业公司技术很炫,但实际的出货量可能三五年只有几百台,这种就是典型的伪需求公司。并不是说这样的公司忽悠人,只是它的技术没有足够强大的市场刚需来支撑。

技术只有在合适的成本、批量以及高度稳定性,一致性等方面都满足下游需求的时候,才具备快速转换落地的可能。这是工业制造和其他领域相当不一样的地方。并且工业领域的技术是一个含义非常广阔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实验室突破,或者基础研究突破才称为技术,制造本身从工艺制程,knowhow到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管理,都是技术。脱离后者空谈技术没有任何意义。

现在一些所谓的技术类创业公司,它的技术和团队都不是假的,但是唯一有一项东西是假的,即它对于产业,行业、市场和客户需求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和认知,而是从所谓纯技术的角度出发,去创造一个听起来合理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疯狂的资本吹捧下,形成巨大的泡沫。

界面新闻:怎么衡量高端制造领域有没有大规模落地的市场需求?

黄河: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投资一家公司的正常期望值是它应该能公开发行上市,当然这里还需要考虑退出周期。

虽然科创板的出现可以让一些没有收入或者很少利润的公司上市,一定程度上将原来可能需要8-10年的上市时间缩短一两年,但并不改变其实质。因此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如果企业从技术到产品不能在未来5-6年内产生可预见的支撑上市的收入,那就是一个伪需求或者产品打错了需求。

换言之,做出来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是不是解决了当前市场的痛点和刚需才是判断的金标准。而且即便能顺利做到,如果市场规模有限,其实也很难支撑一个有体量的公司出现。

界面新闻:在工业机器人赛道,你看好哪个商业化落地场景?

黄河:现阶段工业机器人在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切入点是能规模化代替人,相对而言降本增效的需求还在其次。一方面劳动力总可获得量在持续快速下降,另一方面,90后00后不愿意从事制造相关工作,工人流动性大。

所以在寻找商业化落地场景时,我会优先关注工作条件场景恶劣,人员需求缺口大或者在未来数年内可能呈现大缺口的行业领域。比如中国作为最大的铸件生产国,铸件打磨场景因为工作环境过于恶劣,职业病发病率高,机器代人的需求就特别迫切。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其他一些要求:第一,要易用,对下游场景的适应性好,能把人做的活干好,真正达到换人的目的;第二,客户投入回本周期要足够短;第三,能真正聚合下游大量的长尾小客户。

先看市场和商业,然后再看技术

界面新闻:对于早期投资,如何降低投错概率,同时避免错过?

黄河:这个看法在互联网领域是对的,但在工业技术制造领域是错的。不过,大部分从互联网投资进入到工业技术制造领域的投资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点。这是因为在工业技术领域的单体投资项目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体量回报的可能性远远小于互联网领域。在互联网领域投资一定是依靠本垒打或者独角兽来实现高回报,普遍成功率在其次。

而在工业技术制造领域,能够成长到市值超过500亿元的公司的数量非常少,很难出现单个项目给你巨大回报的情况,概率上与互联网领域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这个领域应该做的事情是保证成功率,而不是追求单个项目超高回报。如果成功率高,那最终整体的回报和互联网领域相比也差不多。所以最关键的一个逻辑,不是保证不错过,而是保证少投错。

界面新闻:那怎么提高高端制造领域早期投资的成功率?

黄河:我更多时候是先从市场侧和商业侧去看,看客户需求、看应用场景,看落地可能,看竞争解决方案,然后再判断技术。也就是先看技术在下游有没有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场景,以及是不是客户的刚需痛点。确定了这两个问题后,再回过头看这个技术有没有成本更低、稳定性更好、推广更容易被接受的解决方案。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投技术,但大部分技术落不了地,不是说这个技术是假的,而是找不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场景。

总的来说,你需要“混过”制造业,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深的认知,熟悉行业基本特点,不然就得交学费;其次,你要有前瞻力,非常清楚所投行业的整个产业链,比如上中下游之间的互动关系、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等;再次,真正在工业行业能干出头的创业团队一般都很低调,很难有所谓光鲜亮丽名校背景,反而都是在制造业摸爬滚打十年以上的老兵;最后,你还要有工科背景,能够排除肯定无法转化为批量化产品的技术。这样,你就不会投到特别不靠谱的项目。

界面新闻:相比其他投资机构,北极光创投在高端制造领域投资有哪些优势?

黄河:第一,我们从2010年开始做早期制造业优势,有相当长的先发优势,学费交得早,坑早就踩完了。单纯讲技术讲硬核,不懂产业的创业者很难在我们这里过关;第二,我们一直走产业投资的策略,会在整个产业链上上下游多点布局,可以在行业里有较强的影响力,项目之间有很强的互动和协作,这也能大幅提高整体的成功率;第三,我们投这个领域的人都有很强的工科背景,并且在制造业扎根的时间都很长,都没有做过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同时也在深入钻研整个产业链,不容易被所谓的技术忽悠。

界面新闻:北极光创投在高端制造领域出手的频率并不高,背后的原因是?

黄河:一方面,这个领域优秀的项目很少,现在的繁荣更多是因为热钱进来了,而不是优质项目增多了;另一方面,需要保证成功率,所以不能随便出手。这个领域和互联网不一样,项目的尽调周期不可能太短,这也是行业差异造成的。我一年正常的频率就是投两个项目。

界面新闻:在高端制造领域,北极光创投会在什么时候选择退出?

黄河:正常情况下,我投的公司都是尽可能在上市以后退出。原因刚才也讲过,工业技术行业的单个项目回报倍数有限,如果靠并购退出,即便可以退,早期投资只赚几倍意义不大。

投资机构和创业者是战略朋友关系

界面新闻:对于早期投资,怎么给工业机器人创业公司估值?

黄河:以前是存在一套市场比较认可的估值体系的,比如说,如果在样机阶段,那可能是三四千万元;如果已经有产品,在接触客户并进行商业化了,那可能会给到六七千万元;如果营收有三四千万元,那可能估值会达到一亿元左右;如果都已经有了上千万的利润,那可以给到超过两亿元。

但现在已经没有估值体系了,是因为互联网模式的投资进入到这个领域,把估值抬得非常高。但是,互联网公司成长曲线不同,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升高,制造业的公司则成长曲线慢,缓步上升。高估值和高成长挂钩,把这种模式生搬进来,容易付出惨重的代价。

现在给的估值,价格至少是以前那套评价体系的3倍以上,并且出现一些在行业里面没有收入,或者极少收入的公司,成立极短时间就估值超过数十亿,而且融资多轮,未来不知道怎么收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人赚钱是小概率事件,赔钱是大概率事件。

界面新闻:工业机器人赛道的创业公司,应该什么时候引入资本?

黄河:当企业没钱的时候,就需要去融资,不存在一个更好或更坏的时机。如果同行拿到了钱,你没拿到,那理论上讲你其实就落后了。创业公司引入了资本,肯定会提高企业的存活率和成功率。至于融资的时点,会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你的公司有钱没钱,同行现在走到了什么位置、在资本层面接触了什么人等等。

界面新闻:那创业公司可以怎么利用好资本?北极光创投可以提供哪些帮助?

黄河:资本能够提供的不止是钱,创业者可以用好投资机构各种资源,包括资本、客户、经验等。

我们对被投公司的最大帮助是产业侧资源。比如卡诺普机器人,它所需的一些上下游零部件,都是由我们投资的产业链上的其他公司来提供,这样能保证被投各方有一个良性的联动,最终在成本方面形成很强的优势。

界面新闻:投资机构与创业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什么时候该“不闻不问”,什么时候该“强势介入”?

黄河:抛开股东和投资人的身份,我们很希望跟创业者是一种平等的战略朋友的关系,大家可以一直走很长的路,虽然比较难。创业公司规模很小的时候,需要从投资机构获取资源和经验,等到规模很大的时候,更多会有自己的考量。

当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产生分歧时,我们会判断对方做出的决策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果是小坑,可能只损失二三百万、延误二三个月的进度,那就事先提醒对方要跳坑了、有什么后果,让创始人去做决策,而不是直接强力阻拦;如果对方的决策会严重损害公司,那我们也会强势介入,保护好我们的投资人的权益,明确告知企业我们的意见,也会行使相应的权利,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绝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是商量着办事。

以前,我们看见有坑,就想把创始人拽住,别让他们跳下去,后来发现几乎不可能,该跳的坑一个都少不了。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很友善地提醒,如果坑不大,对方跳了后对方会自己爬起来。你把所有坑都帮对方规避掉也不是件好事,因为创业者总要通过跳坑去成长,但很多时候与创业者之间的信任也是在这些过程中更牢固的建立起来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