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口结构问题无需回避 但切不可悲观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于5月11日公布。这份全国人民参与的大调查,带来了不少好消息。比如,总人口仍在增长,10年间增长了7206万人;0~14岁组人口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表明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则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人口素质继续大幅提高。
但相比这些好消息,大家的忧虑显然更重一些。忧虑之一,是人口的低增长率,当前中国总和生育率(即1位妇女一生生育的孩子数量)仅在1.3左右,长期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未来人口迅速达峰甚至减少不可避免,长期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可能逆转为“赤字”;在低生育率的另一面,则是老龄化的不断加深,相比10年前,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其中又有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在人均收入还不够高、养老金长期存在缺口的情况下,老龄化对于中国的挑战不可谓不大。
除了年龄结构,人口结构的其他问题要隐蔽一些,但也不应忽视。比如,虽然2020年总人口性别比(女性=100)较10年前略有降低,整体结构上有所改善,但在老年人口占比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性别比降低部分是女性寿命高于男性的自然结果,相近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失调仍将维持很长时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抽样数据显示,2019年样本整体的性别比为104.46,但0~24岁总计5个年龄组(5岁一组)的性别比都在113以上,而65岁以上人口性别比在96以下,且随着年龄的上升性别比继续大幅下降。性别失衡可能带来诸多问题,比如结婚率下降、天价彩礼等,这其实是人力资源错配导致的浪费。
人口既是劳动力、智力资本的来源,也是总需求的根本来源,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人口增长乏力甚至有萎缩的可能,是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大命题。就核心的低生育率问题,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起作用,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已有充分证明,但低生育率也有高低差别,而这种差别背后的核心因素在于养育成本的高低,这些成本不仅仅表现为经济成本,也包括脱离职场、工作效率损失等机会成本。
鉴于二孩政策放开带来的积极效果,目前关于放开三孩的呼声很高。政策放开本身并无实质难度,但如何让政策真正形成刺激,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要让居民“养得起”“养得好”。坚持“房住不炒”,对资本炒作教育焦虑情绪进行制约,是为了降低养育的经济成本,相关政策已付诸实践,但这需要摒弃短期思维,要久久为功,如此才能取得想要的效果。同时,更完善的生育保障、对就业歧视的强力执法等配套政策,可以降低生育的隐性成本,这方面当有更大作为。
对于人口问题,那些过于悲观的论调不足取。尽管人口增长较慢,但中国仍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14亿人口的体量,市场的超大规模不会改变;随着智力资本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口素质的提高、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能够弥补人口数量上的损失,整体经济规模仍有可观的上升空间。另外,在数字化、新能源(“碳中和”)两大革命性产业主线上,中国有相对禀赋优势,能够找到更有效率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