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揭秘巴以“两国方案”的前世今生,推进和平怎么就这么难?
2010年9月,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与以 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华盛顿举行和 谈。
原标题:推进巴以“两国方案”为何这么难“两国方案”的前世今生
本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本报记者 郭媛丹 ●陈 欣 王会聪
编者的话: 16日,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激烈冲突进入第7天。以色列当天清晨发动的空袭将加沙地带三栋楼房夷为平地,造成至少23人死亡、50人受伤,美联社说,这是此轮冲突中“最致命”的一次袭击。以色列军方16日则称,为报复以方前一天摧毁多家国际媒体所在的一栋大楼,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连夜发射了120枚火箭弹。国际社会在紧张期待,巴以能否避免局势失控。新争斗背后是旧恩怨,双方之间的冲突一直被视为中东“火药桶”。多年来,各国政治家一次次大声疾呼要推进巴以和平进程,然而现实是,落实“两国方案”难有进展。最近几年,美国舆论中甚至出现讨论“一国方案”的声音。不过美国Vox网站刊文说,对“一国方案”的探讨部分源于人们对巴以问题陷入僵局的无力感,另外也是担忧双方无法协商解决方案将带来事实上的“一国结局”,“两国方案”一直是国际社会解决巴以问题的“主流”办法。
“‘两国方案’的核心是通过一定土地让渡或者出让以色列当前所占部分权益,来组建一个巴勒斯坦独立国家。”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该独立国家应包含绝大部分生活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及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以及在以色列境内不愿意拥有以色列国籍的巴勒斯坦人。“两国方案”的原则是通过巴以共存来实现持久和平。
美国彭博社说,“两国方案”最早可追溯至1937年。一战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瓦解,英国人获得巴勒斯坦的托管权。此后,由于德国等欧洲国家出现排犹情绪,大量犹太移民涌入巴勒斯坦。“德国之声”说,当时的局势日益紧张,巴勒斯坦高涨的民族主义试图阻止犹太移民潮,双方因此爆发了冲突。伦敦试图寻找出路。1937年,英国政府负责调查巴勒斯坦骚乱的“皮尔委员会”提出结束托管,并建议将巴勒斯坦分为犹太和阿拉伯两个国家。但由于很快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成为英国不愿放弃的一块重要战略地区,因此“皮尔委员会”的建议未能得到实施。
1947年,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移交给联合国。“德国之声”描述说,当联合国1947年11月29日召开首次特别会议,就巴以命运作出表决时,该机构只成立了两年。当天应该没有人会想到,这一决议最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但人们仍然可以在全体大会上感觉到紧张的气氛。会议讨论的内容是,将历史上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地区进行分割,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以及一个阿拉伯国家。时任伊拉克外长、阿拉伯国家联盟主席贾梅里在会上表示:“阿拉伯国家不能容忍这种分裂,这种对政治、经济独立性的威胁。”但最终,该决议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予以通过。六个月后,以色列正式建国,英国从巴勒斯坦撤走了最后一名士兵。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自此,中东战争数次打响。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据联合国网站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两国方案”想法在联合国大会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差不多同一时期,巴勒斯坦人对这一方案的支持度也逐渐变高。
近30年来,国际社会为巴以和平进程进行过多次外交努力,比如1991年在马德里举行中东和平会议,1993年巴以首脑在挪威首次举行直接会面,之后在华盛顿签署《奥斯陆协议》,该协议被认为是实现巴以初步和平的重大突破。但两年后,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遭犹太极端分子刺杀,和平进程停滞。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认为,从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达成的《戴维营协议》,到《奥斯陆协议》,再到1994年以色列和约旦签署的和平条约,都是实现巴勒斯坦人自决和总体上实现中东“和平”的必要步骤,但这些协议也都忽略了巴勒斯坦人民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及其基本权利。
2003年4月,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正式公布中东和平“路线图”,规定巴以应在2005年完成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与以色列毗邻的巴勒斯坦国。最近一次巴以和谈于2013年重启,但仍没有重大进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