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答澎湃:借助大数据服务提升营商环境
国务院已公布的六批138项全国自贸试验区的推广制度当中,海关贡献了61项,上海海关贡献了32项。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则是全国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是全国第一个保税区,以及全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域。
5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当好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国门卫士”中外记者见面会。会上,被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问及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在服务提升营商环境方面的有关经验时,上海海关所属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关长张宏表示,“这些年,我们聚焦市场主体的关切,针对通关环节中的堵点和难点问题,依靠改革来推动提高通关效率,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在税款支付、信用管理、通关便利、保税监管等方面给予区内企业最大帮助。”
“比如,我们在保税区已经开展了关税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发挥关企协调员作用、推进了AEO企业互认,也开展了无陪同查验模式,推出了疑难报关单窗口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对提升通关效率的作用非常明显。”张宏表示,该海关还坚持将市场主体的感受度和满意度,作为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以提前申报和两步申报改革为例,我们在尊重企业自主选择前提下,提供多元化的通关模式。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采取适合自己的模式,有效降低通关成本和时间。”张宏说。
他举例说,区内一家从事汽车零配件分拨业务的企业,原来从海运进口到港再到放行,需要的通关时间在50-60小时左右;自从采用了提前申报模式,通关时间不到10小时,压缩了近80%。
提前申报是怎么回事?张宏介绍,“就是在运输工具到港之前,就可以向海关申报,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在运输工具到港后才能申报的管理要求,前后顺序的改变极大提高了通关的效率。”
张宏认为,优化营商环境就像开路架桥,需要我们不断扫除企业在经营进出口贸易道路上的障碍。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张宏还表示,下一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还将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管理,用大数据实现安全,用大数据实现便利,用大数据实现安全与便利的有机统一,打造最具有竞争力的海关监管模式,营造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助力区内企业打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1990年6月,外高桥保税区应运而生,外高桥保税区濒临长江入海口,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岸线交会点,紧靠外高桥港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封关运作面积8.9平方公里, 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全国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区现已发展成为集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保税区,同时还是上海市重要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之一、上海市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基地之一和上海市微电子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