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如何唱响“黄河大合唱”

时间:2021-05-25 15:46:23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如何唱响“黄河大合唱”

新文旅时代中,正在出现新的关键组成元素,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是为代表之一。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这也是与此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新的重大国家战略相契合,以及进一步的落地之举,其背后还对应着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以及文旅产业升级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多重要义。

不过,黄河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都是宏观命题,如何将这一命题有效拆解?这其中涉及黄河文化符号或文化IP的凝练构建、沿黄九省(区)的更深度协同合作,以及黄河文化节点城市的单点突破提升,从而在点、线、面上形成一个有效衔接载体。

新重大国家战略背后的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已被抬升到一个很高层面。

早在2019年9月,国家高层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国家高层同时提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指的是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魂,是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其将黄河的保护和治理提高到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

这意味着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也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会有更多的连接,在弘扬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推动文旅融合的情境下,显现迫切必要之义。

这在之后的一些纲领性文件中也有表现,黄河文化的走向有了更进一步系统化的规划。

今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近期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也再有提及,包括到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打造形成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相关重要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综合效益有效发挥,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这里其实要回到一个基本面,黄河文化到底是什么?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等9个省级行政区域,注入渤海。黄河流域是几千年中华民族主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中心和重心所在地,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和源头。

公开信息显示,黄河流域考古发现众多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代表性的包括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等。这里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

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深厚而丰富的内涵,使其独特、鲜明的价值和特点,更为凸显。

在十四五规划中有个信息细节,除了黄河文化旅游带,还提到要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两条河都涉及旅游带,但两者之间描述的差别在于,黄河着重提到文化,以及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这在于黄河流域厚重文化既深植于人文景观中,比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西安古城、洛阳古城、开封古城等,还有突出的自然景观,包括瀑布、雪山、湖泊、湿地、草原、森林、荒原等丰富等地形地貌,分布于沿黄九省(区)中,既有差异化或独特性,也显现丰富系统性。

这使得黄河的文旅融合发展具备相对更突出的基础条件。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曾提到,长城、长征、大运河和黄河四个文化公园建设,形成了一个带状的文化村,其中最有影响力、最容易打造成有文化目的的旅游体系的是黄河。黄河文化的旅游带建设是重构中国有文化目的的旅游体系的一个关键点,它将成为中国有文化目的旅游体系的主战场。

他还提到,如果围绕黄河文化及其旅游带的各种不同文化圈挖掘,中国有文化目的的旅游体系就形成了一个基础、一个概念。原因在于,黄河是我国带状旅游的重要代表,在我国旅游空间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自然角度来说,黄河是我国两大主要水系之一,水系、山势景观十分丰富,众多的景观分布在这个流域中,从历史角度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详地和生息地,也是中华历史文化带的具体体现。

他认为,从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看,文化旅游和自然旅游是两大市场主题。文化旅游依赖于历史文化,自然旅游依赖于生态环境,一个地区拥有这两类资源的一个,就具备了旅游发展的基础。而黄河流域同时拥有了这两个很重要的资源,所以它理应能成为中国有文化目的的旅游地。

宏观命题下如何“黄河大合唱”

站在更高角度来分析,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至少会有多个高层级的意义或价值,一是其将部分重构和升级国内文旅产业的供给体系,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二是其对黄河文化旅游带沿线区域的文旅供给体系、文旅产业升级发展等,也有重构之义,并促进这些区域的产业转型、社会经济发展;三是形成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新载体或新标志物,对中华文明的输出,以及推动入境游发展,也有助益。

客观来说,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确实进入了一个利好叠加的语境中,但这也是一个宏观命题,顶层设计、框架雏形已不缺,但如何将其落地生效,依然面临不少挑战,还需诸多探索。

在近期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指导,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主办,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三门峡市政府、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执惠支持的2021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创新大会上,多位专家嘉宾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样观点。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指出,当前黄河文化旅游产品存在三个问题:有黄河文化缺想象空间、有旅游观光缺消费场景、有历史故事缺体验内容。

曾博伟认为,有效解决这三大问题,首先需要塑造各省独特的黄河文化旅游形象,这是激发旅游欲望的前提;再者,要呈现黄河文化旅游符号,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使游客可知、可感、可消费,重构文化旅游信息,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丰富黄河文化旅游体验,实施统一的黄河文化旅游标准,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时尚节事活动。最终形成“黄河文化的想象—旅游的体验—故事的回味—精神的升华—口碑的宣传”这一消费闭环。

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会落归到核心点之一,即沿黄九省(区)如何在个体的黄河文化旅游发展中找到各自的突破点,又能形成一个利益协同互促的共同体,合力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高点。

沿黄九省(区)的合作其实早已开始,并延续至今,但依然还有更多可探讨进化的空间:

1992年,原国家旅游局把“黄河游”列为向国际旅游市场推广的重点旅游线路。当年4月,由原国家旅游局、河南省政府主办的“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精品旅游线路首游式暨首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目前这条以黄河为主线、黄河文化为内涵的黄金旅游线路已享誉海内外;

2010年5月,由三门峡市发起,联合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西安市、渭南市,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等三省八市携手成立了“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发布了《“黄河之旅”旅游联盟成立宣言》,提出了共同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品牌、共同推介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区域旅游信息交流平台、共同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共同搞好区域旅游招商、共同实施“黄河之旅”旅游联盟互访计划、共同建立人力资源交流机制、共同推动区域无障碍旅游、共同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等十项行动计划,开启了黄河旅游区域合作的新路径;

2011年5月,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沿黄九省(区)旅游部门在三门峡共同签署《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倡议书》,成立“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形成了沿黄九省(区)“9+1”旅游合作机制,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合作体的正式成立;

2012年5月,“中国大黄河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发布,每条线路均依次贯穿黄河流域九省(区),标志着“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的合作更加具体,大黄河旅游的概念更加明确;

2013年5月,大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开始由政府间合作转入到旅游企业合作的新阶段;

2014年5月,沿黄九省(区)黄河智慧旅游品牌建设启动,成立了沿黄九省(区)全媒体旅游宣传联盟、中国黄河旅游市场推广联盟,推动媒体与旅游界的协作与互动;

2016年5月,沿黄九省(区)旅游部门在三门峡,发布“黄河旅游目的地城市共建宣言”,并启动了 “九省联动·十万游客游黄河” 旅游目的地共建项目;

2020年9月,全国首家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大数据)中心成立,将为沿黄九省区文化旅游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建立了首个“老家河南·智游黄河”旅行馆和黄河TPI指数实践应用等。再到近期第27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举办,进一步推动该文化旅游节成为目前黄河流域举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层次最高的以“黄河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而上述的2021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创新大会,也进一步推动沿黄九省(区)在黄河文化旅游合作创新发展中,寻求新的路径。

再到近期第27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举办,进一步推动该文化旅游节成为目前黄河流域举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层次最高的以“黄河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而上述的2021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创新大会,也进一步推动沿黄九省(区)在黄河文化旅游合作创新发展中,寻求新的路径。

长年下来,黄河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在区域协同上,已具备了不错的基本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加速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客群、新产品等构建的文旅新消费背景下,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会有新的机遇点,也面临新的挑战,沿黄九省(区)接下来如何创新协同,会是一个新命题。

从“面”上来说,黄河流域目前还没有形成认知度高的文化符号,或可统领性的文化IP,也即还欠缺对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性元素、黄河文化的精华的凝练体,这某方面可能会影响黄河文化的价值的呈现。尤其在建设具备国际属性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过程中,这个文化符号或文化IP的构建,重要度和迫切性都颇高。

再从“线”的角度来分析,沿黄九省(区)一脉相承,但各自的自然和文化的资源不同,以及各自的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等逻辑、路径等也有差异化,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层、文旅核心物。如果要建设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这必然涉及跨多个行政区域的协同合作,接下来如何进行一个可行的顶层设计,并考虑建立一个更高层级的综合协调机构,形成新的利益协同互促机制,协调和统筹整个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或也需要着重考虑,这样促进各区域形成“线性”合力。

点,依然也不可绕过,具体到沿黄九省(区)的各个城市,尤其黄河流域的重点城市,比如河南的郑汴洛区域、三门峡、济源、焦作等,这些黄河文化节点城市,在某一个或某一类黄河文化中,具备代表性,并已打造形成一些差异化的文旅项目,乃至黄河文化旅游的产品供给体系。这些黄河文化的重要节点如何串成线、组成面,也将是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部分主要落点。

在曾博伟看来,沿黄九省(区)肯定是协作的,但客观上也存在一些竞争,如何在黄河这个大品牌之下,衍生出一些子品牌或细分品牌,且又符合黄河主题,确实是一个较大问题。其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这个载体上各省区的协作会更紧密,而且也会得到国家层面的更大程度支持。

未来,黄河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在点、线、面的横向、纵向强化合作发展,才能促进奏响新文旅时代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大合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