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斗重山齐,不言而信——学生和同事们眼中的吴孟超院士
新华社上海5月26日电 题:斗重山齐,不言而信——学生和同事们眼中的吴孟超院士
新华社记者黎云、孙鲁明
5月26日上午,上海龙华殡仪馆。吴孟超院士的学生和同事们,几乎都来了。
回国、学医、参军、入党,“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一生,犹如一曲壮美的乐章,将青春和生命融进了祖国的山河。
在吴老的带领下,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从死神手中夺回超过1.6万名患者的生命,创造了医学界的传奇。在吴老的身后,一批年轻有为的肝胆外科医生,已经积厚成器。
麻醉科医生陆智杰与吴老搭台做麻醉多年。在吴老生命的最后时刻,陆智杰赶到病房,摸着吴老那双拯救过无数肝癌患者生命的手,没能忍住眼泪。
“吴老是严厉的,不要指望他会表扬你,他不吭声就是对你最大的褒奖。”陆智杰回忆,每当高难度的肝脏手术顺利完成后,吴老就开心得像个孩子,会在房间里转圈。等到医生回答“血压心率都正常”后,他才挥挥手,一言不发走了。
陆智杰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台肝巨大肿瘤手术。病人在手术中出了1万毫升血,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两遍。等病人顺利返回病房后,吴老看着陆智杰,嘴里吐出3个字“辛苦了”——这,成为吴老一生对陆智杰唯一的一次“表扬”。
护士长程月娥和吴孟超搭档30多年,在程月娥的印象中,吴老特别爱干净。“吴老曾给我说过,如果我真在手术室倒下了,记得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到我一脸汗水的样子。”程月娥说,吴老逝世后,她和同事们把老人家护理得干干净净,给吴老换上了最心爱的军装,然后一路护送到龙华殡仪馆。
吴老生前喜欢穿军装。每年大年初一,吴孟超都会穿着军装,带领值班医护人员,到病房里去给住院病人拜年。通常,吴孟超会先搓搓双手,再将温暖的手伸向病床。
“吴老说,大年初一不能回家的病人,得的都是大病,要投入多一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李丽跟随吴孟超工作多年,从未见过吴孟超对病人说句重话,他的严厉都给了学生。
挨骂,几乎成为所有学生们的共同记忆。一个人挨了骂,另外的人就会上前安慰他:“吴老骂你,是因为他没有放弃你。”
跟随吴孟超36年的博士严以群写的“医嘱记录单”,吴孟超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没发现大毛病,仍把桌子敲得“咚咚”响,说是字写得不好。
“他总是能在你最熟悉的领域找到你想不到的错误。”严以群说,他办公室的墙上,挂有一份和规章制度钉在一起的检讨书,那是当年他代开一张处方单后写下的3000字反思。
对于胆道外科医生姜小清来说,吴孟超这个名字分量更重一些,“师父师父,亦师亦父”。姜小清在吴老身边工作了40多年,没少挨骂。
“用药贵了会被骂,病历写得再好,也会被他挑出毛病。”姜小清现在已经是科主任,成为全国著名的胆管外科专家,他首创的姜式吻合法,术后并发症低,他主刀的手术用药少、耗材省。
“都是被吴老骂出来的。”姜小清说。
吴孟超骂人总能骂到点子上,很多学生被他训多了,也就训成了一流专家,养成了同样的严谨作风。这种作风后来被提炼成为“勇闯禁区、勇于创新、勇往直前、勇攀高峰”,成为吴孟超精神。
吴孟超生前常对学生说:“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有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但我愿你们收到更多别人的感念。”
消化内科医生胡冰在冷雨中排队。在军校读书时,胡冰就经常听到“吴孟超”这个名字。后来吴老来学校与青年学生座谈,谈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工作感悟和勇闯肝脏禁区的历程,他鲜明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胡冰。
“他身上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人见了一面就愿意追随。”胡冰说。在填写留校个人意向时,胡冰不假思索地填报了“肝外科”,并且如愿以偿一直跟随吴老,在这个领域一干就是30余载,如今已是全国知名专家。
吴老走了,医院的走廊里再听不见他“关灯!关灯!怎么又不关灯”的喊声,学成归来的年轻人再也见不到那双“欢迎回国”的大手,他的病人们再也收不到吴老发出的新春贺卡。
载着吴老骨灰的灵车没有直接驶向墓地,而是前往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院区。那里,是吴老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地方,90多岁高龄的吴孟超还在这里奔波甚至亲自上台手术,他要把这里建成一座世界一流的肝胆医院。
“他对病人只有济世苍生,没有贫富贵贱。”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许劲松说,那是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