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故宫推出“琉璃瓦”云展览,看屋顶上的华彩世界
6月12日是我国第1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故宫博物院与东南大学联合推出的“华彩世界 · 琉璃故宫”云展览正式上线,公众将透过琉璃这一色彩丰富的建筑材质用全新视角,感知紫禁城独特的工艺、璀璨的色彩、高规格的建筑组构和丰富的文化象征。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内134座琉璃建筑物首次集中亮相。
故宫琉璃门营建工序复原。(03:17)
作为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惟一实例和最高典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建筑所包含的多种类型材料将绚烂的中国色彩传递到世界各地。琉璃是故宫华彩世界的组成元素,是古人营造观念的集中体现。琉璃制品的广泛应用意味着明清时期该产业的兴盛发展,以及琉璃烧制技术的趋近成熟。同时,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它从另一维度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价值,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营造智慧体现。琉璃,将古代建筑艺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华彩世界·琉璃故宫”云展览页面
琉璃制品色泽华美且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作为功能和艺术的统一体,早在北齐时就已应用于建筑上,被称为建筑琉璃构件。此后,琉璃烧制工艺不断发展,到明清两代,数千年积累下的丰富经验得以充分利用,琉璃烧制工艺的精华得到充分的运用。其中清代200多年是中国古代建筑琉璃工艺的最高峰,其官式琉璃构件是整个封建王朝琉璃烧制工艺的最高代表。三彩琉璃手托兔女立像瓦
琉璃构件是二次烧成的低温铅釉陶,坯体原料经过晾晒、粉碎、陈腐、练泥、成型后用煤炭作为燃料进行高温素烧,施铅釉后再用柴火低温釉烧而成。学者在实验测试以后发现,琉璃构件胎体烧成温度的测试结果表明,北京清代官式琉璃构件胎体烧结程度不高,粗糙多孔,其烧成温度、吸水率、体积密度、显气孔率、耐火度等有逐渐降低之趋势,特别是从乾隆早期到乾隆中期以及从嘉庆到宣统年间,耐火度明显下降,这说明其原料发生了变化。不过,琉璃构件胎体的烧成温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只是在清代晚期的宣统年间有小幅升高。由此可见,在清代(从清代早期到清代晚期),烧造工匠已熟练掌握了原料的性质,逐渐有选择性使用耐火度低的原料,采用相近或更高的烧成温度来获得质量更好的胎体。故宫的琉璃门分布示意图琉璃构件分为瓦件和兽件两大类:瓦件主要有正脊、垂脊、兽前、兽、戗脊、博脊、角脊、筒瓦、滴水、脊筒子、线道瓦、通脊、承缝连砖、博脊瓦、瓦当等几十种。兽件主要有正吻、脊兽等几十种生动的雕塑造型。故宫的琉璃门分布示意图清代由于琉璃瓦件的大量使用,促进了琉璃生产技术的进步,琉璃釉除黄、青、绿、白、蓝、紫等颜色外又增加了桃红、翡翠绿和孔雀蓝等共计十余种颜色。在建筑部位上琉璃瓦件除在屋面上使用外,亦用琉璃砖筑佛塔、牌坊、门楼和影壁等。在产品品种方面也从建筑装修构件发展到室内陈设、器物和艺术品等新的领域。北海九龙壁便是由424块预制的七色琉璃砖砌筑而成,色彩绚丽,古朴大方,是清代琉璃建筑物中的杰作。北海九龙壁
自2018年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东南大学)和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故宫博物院)连续三年对故宫琉璃门及其他官式建筑开展系统普查和测绘研究。“华彩世界·琉璃故宫”云展览中对琉璃瓦色彩的分析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深入,此次研究成果转换成更为直观、互动性强的“云展览”,随着上线活动的正式启幕,公众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探索栏目的建筑频道,点击走进“紫禁城的琉璃世界”,逐一了解134座琉璃建筑,同时借助全景互动、构件拆解等方式,精读琉璃构筑物,深入浅出地向观众科普琉璃的烧造、呈色、琉璃门搭建方面的知识。通过泛读与精读结合的方式公众可以普及琉璃知识,从中探索故宫华彩世界的奥秘,领略古人的营造智慧与空间观念。
此次活动还邀请了30名北京六十五中学生参与现场互动,通过线上琉璃展、线下琉璃知识讲解,全方位向大众科普琉璃知识,传递建筑文化,深度领略故宫中的琉璃构筑物,促进大众参与到故宫琉璃的遗产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