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刻当排头、争第一!“杨根思连”把“三个不相信”精神永续传承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对党组织立下“三个不相信”的铮铮誓言。
70多年过去,新时代的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官兵,传承发扬“三个不相信”精神基因,在严实训练中淬练忠诚担当,将爱党信党、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化作奋进强军的动力源泉。
在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的命名70周年纪念仪式现场,连队党支部代表全连官兵,在杨根思巨型雕塑下,郑重向老连长汇报工作,重温“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
仪式结束后,连旗争霸赛火热展开。战斗体能、专业比武、定向越野三项内容接续展开。经过一番激烈角逐,3名党员以优异成绩夺得第一,被评为“杨根思式战士”。
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指导员 王玉恒:每逢重大节日、险难任务、演习演训等时机,我们都会叫响老连长“三个不相信”的战斗宣言。它既是老连长杨根思对党组织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激励着我们连队的每名党员,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任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时刻做到当排头、争第一。
1950年10月,任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的杨根思,在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的战斗中,奉命带领三排扼守小高岭,接连击退美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冲锋,最后,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另外两名伤员。杨根思命令伤员带着重机枪撤下阵地,自己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扑向敌群,牺牲时年仅28岁。战后,志愿军总部授予杨根思“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命名英雄所在连为“杨根思连”。
第83集团军某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 李明颐:杨根思在入党填党表时,专门请他的班长在“入党动机”一栏里加上了一句“我决心把这一生都奉献给党,奉献给革命事业”。最终,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对党的铮铮誓言。
“杨根思连”老兵 杨德胜:杨根思经常教育我们,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大家共同进步,为人民服务,意思是不忘前面的痛苦。在任何困难之下,党员都要带头去克服,从你入党开始,就是要完成这个任务,绝不含糊!
一心为革命,赤心忠于党。一代代“杨根思连”官兵始终秉承杨根思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入党初心,随时以党员标准衡量,处处以党员身份要求,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还是在枪林弹雨的维和一线,官兵从未在困难危险面前有过退缩动摇。
2016年7月10日,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爆发激烈交火。为保护联合国营区和难民营安全,在当地担负维和任务的“杨根思连”坚守一线。
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战士 林思琦:当时双方交战的位置最近离我们营区只有几米远,不少子弹、炮弹落入我们营区,情况十分危急。杨树朋班长本来不用参加执勤任务的,但他主动找到我们连长说,我是一名15年的老兵、11年的老党员,我必须要上。
组织防御,疏散难民,官兵们连续奋战了11个小时。突然,一枚火箭弹从顶部击穿了杨树朋所在的105号步战车,在车内爆炸并起火,由于伤势过重,李磊、杨树朋壮烈牺牲。把危险的位置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这是一代代“杨根思连”共产党员的无悔抉择,同样也激励着新时代的杨根思传人踏着英雄的足迹,不畏险难、奋勇向前。
2020年,“杨根思连”所在旅千里机动至陌生地域展开适应性训练。在合成营山地进攻演练中,连队奉命担任主攻任务,进至一线阵地,当面蓝军借助复杂地形、坚固工事和强大火力固守阵地,把连队牢牢压制在前沿。
约定进攻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大学生士兵闻乐主动找到连长,请缨带领党员突击队从侧面撕开蓝军防御。一路奔袭,闻乐成功绕至蓝军阵地后方,用人工爆破方式打开突破口,连队借势展开冲锋,一举夺下蓝军阵地。
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战士 闻乐:当时离营里给我们的任务时限只剩下不到1个小时,我是党员,又参加过这方面的战术集训。我就想,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必须要像老连长、老班长那样,勇敢地去战斗。
英雄精神的传承融入血脉中,铁心向党的忠诚写在战位上。由于个人素质突出、演习表现优异,闻乐被任命为“杨根思班”第34任班长。
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连长 李照隆:在我们连,每名党员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守护好老连长用生命换来的荣光,做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近年来,“杨根思连”南征北战,执行任务到哪里,就将“杨根思精神”的种子播撒到哪里,让党旗飘起来、党员强起来、党徽亮起来、党心聚起来。连队先后多次完成域外维和、国际比武、跨区演习等大项演训任务,连续4年被集团军表彰为“强军兴训先锋连”。
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政治委员 翟继群:信仰坚定、对党忠诚是“杨根思连”官兵深入骨髓、永不变质的红色基因,“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是一代代杨根思传人永不懈怠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底色。在老连长精神的感召激励下,我们“杨根思”部队全体官兵必将不忘初心使命、时刻冲锋向前,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不断攻坚克难,创造新的辉煌。
(编辑 邵希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