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7月5日晚间消息,去年以来,共享电单车作为“新产业”,巨头们纷纷重金投入、点燃战火。
作为下沉市场的首批“玩家”,松果出行近期推出“共享山地电单车”,这是该行业首次针对特定区域推出定制化的车型。创始人兼 CEO 翟光龙此前在接受新浪科技等采访时指出,松果出行一直在重资产投入供应链领域,以便提升共享车型定制能力。未来,松果出行会不断做“重”,根本原因在于共享电单车产品既要考虑用户需求,更要考虑交通行业的监管需求。
“单车与电单车存在真伪需求,驱动逻辑不同”
“共享经济本身存在刚需”,在翟光龙看来,商业泡沫过后,伪需求将逐渐式微,真需求将持续兴起;而共享单车就是伪需求,共享电单车才是真需求。运营共享电单车,必须放弃共享单车的“流量逻辑”,坚定采用“产业逻辑”来驱动业务。
他认为,判断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否有着真实的用户刚需,另一方面是企业提供产品与服务获得的收入,是否能覆盖为提供产品与服务所需的成本与费用。
翟光龙说,自己在很多国家考察过当地的交通出行方式,他发现,一个地区适合“共享”的交通工具,往往也是当地普通民众常用的交通工具,只是交通工具的所有权形式从“自有”转为“共享”。如在海外很多地方,电动滑板车盛行,共享电动滑板车企业同样发展良好。而在国内,自行车已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出行工具中消失,这时仅仅靠补贴或大量铺车,就能让共享单车重新获得真实的用户需求吗?“这种可能性至少需要打一个问号。”
他认为,功能性产品的作用一旦被新工具替代后,就已被时代淘汰,类似黑白电视、DVD、随身听等,而电单车则是在各地老百姓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翟光龙选择了共享电单车为创业方向,而坚定放弃传统的自行车领域。
“从市场结果看,共享单车确实是典型的伪需求”,他直言,目前,共享单车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市场,由于共享单车存在“单价低,使用频次低”的“双低”特征,只能获得较为微薄的营业收入,但要支付着极高的硬件成本与运维费用。此外,由于共享单车企业采用的是典型的“用户逻辑”驱动业务,多采取海量投放模式,经营粗放,一方面产生极大的运维成本,另一方面也造成公共交通管理混乱,易与所在地的监管机构发生摩擦,引发“一刀切”禁止的监管结果。
而共享电单车则是真实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下沉市场。
“在大城市,除了有关部门限制外,本地也有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不同层次的交通基础设施,这也意味着共享电单车2~3元起步价对于用户而言并不便宜”,一旦在一线城市出现多家竞争企业,竞争将迅速趋于白热化,价格战一触即发。而在下沉市场,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缺乏,共享电单车完全可以成为10公里以内县城交通出行的主力工具。
他认为,共享电单车在下沉市场中,以2元至3元起步价运营,对于当地用户而言,价格可以接受。同样从收入、成本与费用来看,电单车客单价普遍在2元以上,有着更高的收入,同时由于是锂电池驱动,可以实现长时间与后台系统保持联系、远程锁车、锁定电量等功能,进而实现精细化运营,“这也大大降低了产品丢失带来的巨额损耗与运维费用。较高的收入,较低的成本与费用,让电单车具备了盈利的可能”。
不过,翟光龙指出,要想做好共享电单车业务,必须首先理解交通行业。交通行业历史悠久,但从诞生伊始,就是一个政府强管制的领域,因为交通行业的基础设施——道路资源是有限的,政府会基于这一逻辑进行管理。
翟光龙认为,共享电单车可以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而公共交通使用的车辆,与零售给用户的车辆,自然不同,必须针对公共交通的监管特点定制化设计和生产共享车辆。因此,做共享电单车的企业,必须要在供应链环节加大投入,自主掌控供应链。
“供应链投入系产业逻辑驱动,会持续做重”
翟光龙表示,基于对交通行业的认知,松果出行不会搞轻资产的平台模式,而是构建了一整套垂直整合的产业互联网模式,类似特斯拉,不断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做“重”,持续加大投入,其中的供应链环节,就是从去年至今年松果出行持续大规模投入的领域。“短期内不会有巨大的收益,但仍然会持续加大各种资源投入到供应链,这一战略是长期持续的。”
他将供应链能力分为五个级别:1.0模式的特点是车型设计、生产制造全部外包;2.0模式则是部分设计自主,专项定制;而3.0模式的核心是从需求定义、到车辆整体设计和所有软件研发都是自己完成,且自己组装;4.0模式是在3.0基础上,自主生产;而5.0模式是在4.0基础上,再加上大部分关键零部件、高附加值零部件自主研发,并自主生产。
目前松果出行已实现4.0模式;这跟所有同行尽可能“做轻”供应链的逻辑截然相反。翟光龙表示,松果在供应链技术储备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同时在车辆安全性、用户骑行安全保障等各方面,都投入了较大的资源进行改进。
“人才储备方面,从特斯拉等企业挖了不少制造业人才,未来在供应链智能化程度上可以对标特斯拉”。
在技术和人才大量储备后,松果出行于近日推出了面向山城的共享山地电单车“风火轮”,主要是为了解决独特地形爬坡难的问题。目前,多数山城地区的交通设施有待提升。一方面,有些城市的最大斜坡可达15度,普通交通工具受限;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公共交通工具较少、出租车管理不规范,“最后一公里”成为出行难题。
“这些地区有普通的共享电单车,但这些车的爬坡能力不行”,他说,现有电单车基本上只能满足9度到12度坡的爬坡需求,在真正的山城中攀爬困难,电池容量也无法支撑高功耗,“所以要重新造车,造适合这些城市的共享电单车”。根据松果提供的数据,“风火轮”车型在电机动力、下坡自动减速、动能回收等方面做了改良,爬坡能力较行业的平均水准提升了超50%。
据松果出行供应链负责人介绍,共享山地电单车这一车型从研发到落地,用时大约一个月,此前其在技术储备、共享场景调研方面做了较多前期准备。
翟光龙还表示,目前松果出行已经投资建设位于合肥的智能工厂,计划今年第三季度正式投产,预计这将是全球范围内第一家投产的两轮电动车智能工厂,松果出行未来会在电单车制造方面持续投资。“建设智能工厂,自主生产电单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提升电单车的质量一致性。”
他指出,基于共享和公共交通需求的电单车和基于面向个人用户销售的电单车,存在本质的不同。公共交通环境下,天气条件、地理特征不同的地方,共享电单车每天被多次骑行,对质量一致性的要求要远远超过私人用车,传统电单车生产企业的生产目的不同,产品一致性上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也就无法在后期维护中针对零配件更新、车辆养护等做更精细化的管理。
与其他共享电单车企业不同,过去两年,松果出行实现了连续盈利,未来将会不断做“重”,这或许将成为共享出行领域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