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化妆品成分查询靠谱吗?
过去几年,“成分党”“功效党”声浪日益高涨,成分查询、成分分析解读也成为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决策常被产品单个成分的安全、功效参数影响,成分查询的某些“规则”,如为成分标注风险等级等,却让行业专业人士“哭笑不得”。
在越来越理性、专业的化妆品领域,成分查询逐渐变了味,也引起了业内质疑。
双刃剑
有调查数据显示,72%的消费者希望品牌向消费者主动解释产品成分的功效情况,而超过60%的消费者希望品牌说明产品成分的来源。
不可否认,获取信息的门槛变低以后,消费者能从更多渠道获取到产品的真实信息,在这股风潮之下,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护肤品的具体成分与功效,追本溯源。也正是基于这一潮流,如美丽修行、透明标签等帮助消费者查备案、查成分、查功效的软件,在促进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的作用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KOL、品牌以及化妆品成分信息查询软件等的推进下,“人人都是成分党”的口号声越来越大。但众所周知,化妆品配方不是简单的1+1的成分叠加,针对成分查询,不少行业人士都用“双刃剑”来形容。
一方面,很多成分查询的方式,将化妆品科学的理论简单化,直观的将产品的备案、成分、功效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推动了行业的普及和发展,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专业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化妆品行业存在的虚假宣传,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为消费者选择产品提供心理上的支撑。
但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大多数消费者所了解的只有几种经过众多品牌宣传的热门成分,而对大部分的化学护肤成分仍然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而化妆品配方的研究属于科学领域,随着研究的加深,成分查询类软件的内容确实存在一定的滞后以及偏颇。更有甚者,会带来误导。
“比如,将化妆品成分进行风险排名,只要产品中出现了某防腐剂、某香精、某皂基成分,无论该成分是否会在产品使用中产生安全问题,都会被一竿子打死。这是不正常的。”
从“人人都是成分党”到“唯成分论”,在查询化妆品成分、安全等手段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消费者似乎走向了一个极端,而这无疑成为了行业人士的一大困扰。
“它们”被妖魔化
“现代消费者求生欲太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看成分定论,大家连空气都不要呼吸了,空气中有毒物质更多。”针对成分查询软件,有不少工程师怨声载道。
事实上,就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一个产品中会存在很多成分,不能单看其中一种成分来定义好坏,要看他处在什么配方体系中,起到什么作用,而且添加量不会很高,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就是安全的。”
比如雅诗兰黛小棕瓶、科颜氏高保湿霜中都有使用到的三乙醇胺TEA成分,在某软件中的安全风险被列为橙色5级,致痘风险1级。即使被广泛用在国际品牌的化妆品中,在评论区,消费者同样表达了对这一成分的不信任。
据介绍,三乙醇胺这一成分在配方中更多的作用是帮助酸碱中和,让配方中的ph值能更好的符合人体皮肤ph范围。
事实上,除了ph调和剂时常被误解,防腐剂更是让消费者“避而远之”。就比如尼泊金酯类防腐剂,在近两年来广受“Clean beauty”的诟病。在某成分查询APP中,更是用“目前使用频率最高,争议也最多的一类防腐剂”来对这一成分进行描述。
但有数据显示,用衡量刺激性指标的LD50比较尼泊金酯类和其他防腐剂,尼泊金甲酯和尼泊金乙酯反而是比较温和、安全的防腐剂之一。
在上述APP收录的化妆品中,含该成分的产品达70万+。即便成分使用范围如此之广,但仍有消费者不断在评论中表达了对尼泊金酯类防腐剂的忧虑。
“只谈成分不谈剂量是耍流氓,而光谈剂量不谈配方,同样是假大空。”显然,这一行业共识还未能完全传递到消费者端。
在成分查询类软件中,化妆品成分表排序是自上而下,按照产品添加量排序。在这一情况下,自然会误导一些迷恋有效成分、浓度的成分党的消费决策。
比如玻尿酸成分,通常添加到0.1%就会产生效果,但常常因为成分排名靠后被消费者质疑其有效性;又如被宝洁一手捧红的烟酰胺,在这一成分火爆之初,大多数品牌乐忠于“拼浓度”,一些产品的烟酰胺添加量一度达到5%、10%。但实际上,有研究显示,烟酰胺浓度达到2%-5%可以改善色素沉着,5%以上效果会更强,但在薄皮肤质中,3%以上的浓度就会出现不耐受现象。
此外,好的护肤品不单单是看成分、配比,还需要纯熟的复配工艺。
比如近期某国产品牌推出的一款精华产品,该产品采用纳米复配技术,将两大活性成分玻尿酸与富勒烯有机配伍,主打舒缓修护、弹润紧致等功效。从备案信息中来看,该产品成分以组分进行了标注,而在某成分查询网站,则是直接分成分占比排列。从这一角度,企业在其中加注的科技手段就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截自国产非特化妆品备案平台大篇数据比不上一个绿色标识
可以看到,随着化妆品成分查询类软件的普及,出现了不少成分、浓度被妖魔化的现象。
一位日用化工高级工程师就告诉青眼,现在不是科学如何,消费者就理解。“大篇数据比不上一个绿色标识。”
有消息称,一些化妆品成分查询APP已经在准备进行改变,优化信息等。但从已有信息来看,目前唯成分论、唯浓度论仍占据着主要舆论地位。“自从用上**,感觉很多东西都不能用了。”“有个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啥的都不敢买了,准是皂基。”诸如此类的评论在成分查询软件下仍是出现频繁。
不过,作为工具软件,能做到的就是信息上传、归类、整理和展示。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对化妆品成分安全、浓度的过度迷信和担忧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消费者被一些不专业的知识和科普误导。
上述工程师就表示,消费者对成分的过度“避雷”,最主要的还是在接受化妆品知识的初期阶段,被一些不专业的网红、KOL带偏,他们用简单的科学观解释化妆品,占据舆论高地,由此误导了不少消费者。他认为,随着Z世代进入消费市场,对一个领域的知识的接受度和理解力大大提高,同样也会带动行业科普、种草信息层次的提高。
不仅是消费者专业程度的提高,从监管层面来看,国家药监局实际上也推出了官方专用APP(“化妆品监管”)、小程序供消费者进行化妆品查询,引导消费者科学的购买、使用化妆品;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对企业的全成分公开提出了要求。
显然,随着行业走向科技化,产品在工艺与技术上的处理方式能帮助成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大化,仅对单一成分进行评价显然过于偏颇且滞后。从这一层面来看,有工程师直言,成分查询软件同样需要跟上行业的发展,进行进化与迭代,提升软件的专业度与细化程度。
就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随着化妆品市场的逐渐成熟壮大、行业研发逐渐深入、监管逐步完善以及消费者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仅靠成分排名不能左右产品的好坏,化妆品的优劣更多要交由数据和证据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