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书琪 刘以秦 郑慧 龚嫣然
编辑/谢丽容
7月23日,一份有关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文件(下称“双减”政策)在市场流传,随后多地教育机构有关人士相继确认收到相关文件。这份延续了5月25日公布的权威信息要点的文件,包含对校外机构多项具体新政,随即在当天下午的香港和美国资本市场引发高度关注。
图截自流传的“双减”政策文件当天下午3点左右,港股率先做出反应。新东方(9901.HK)股价一度下跌近50%,截至7月23日收盘,新东方股价跌40.6%、新东方在线(1797.HK)跌28.07%、卓越教育集团(3978.HK)跌21.48%。
北京时间当天下午4点开始,美股盘前交易中,好未来(TAL.N)跌46.74%、新东方(EDU.N)跌46.25%、高途(GOTU.N)跌42.17%,朴新教育(NEW.N)跌21.4%,其他教育类上市公司股价亦有10%-20%下跌。
截至发稿前,尚无权威部门正式公布上述文件的详细内容。《财经》记者查询教育部门官方网站,也未见到相关主题文件。但确有多个教育部门人士证实,已经获悉上述文件内容。
在教育行业人士看来,这份迟早会正式公布的文件,将详细规范校外学科培训机构的未来发展路径,根据5月25日官方机构已经公布的该文件核心要点,“去产业化”,应当是校外学科培训机构未来发展的核心主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多家教育公司的股价会在7月23日大幅下跌。
根据5月25日公布的该文件要点,结合最新情况汇总,未来校外培训机构最有可能面临的新政要点如下:
从机构性质上看,各地将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最有可能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从审核流程上看,之前已经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若从严管理,比较可行的方式将是审批制。
从运营模式上看,学科类培训机构上市融资、资本化运作等,均会受到严格限制;上市公司也将很难通过公开融资,投资或者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同时,外资通过兼并收购、加盟等多种方式,来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也将受到严格限制。
此外,为校外培训机构即使要组织学科类培训,能否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也将会有具体的管理和约束,不能完全自行决定。
多位教育界人士提醒,7月23日市场关注的校外培训机构整改要点,实际上早在5月25日的官方媒体报道中,已经有详细披露。如果有人觉得意外,那只能是没有注意5月25日相关报道披露的新政要点。
根据当天新华社的报道,在5月25日之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也就是市场现在关注的“双减”政策文件。
那次会议明确提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
会议还明确提出,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关注教育政策变化的人士指出,从5月25日公开报道的这个会议精神来看,校外培训机构的非营利性,已经是一个确定的重要趋势;资本运作,投资上市等操作也将越来越困难,产业化将逐步成为历史。对于已经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来看,确实将面临大转型和大变化。
监管趋向更严格
一位券商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根据近期一系列消息,目前监管部门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要对校外培训业务“去产业化”,通过掐断资本与行业的结合路径,不会给校外学科培训公司做大的机会。
根据教育界和市场人士的分析,“双减”新政包含了几个重要信息。
其一,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未来获得新的审批机会在变小;已经在运营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排除均变更为非营利性机构,不再进行产业化运营。
所谓“非营利性”,即举办者不取得办学收益,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这意味着,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在课程收费和总体盈利方面,将有新的“上限”。目前仍无法确定这个“上限”是如何界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比目前的盈利水平要更低。
教育行业的毛利相对较高。目前国内教培两大巨头为新东方教育集团和好未来教育集团,尽管两家公司在产品结构上存在不同,但由于其最核心的成本是教师工资及场地租金等,两家公司毛利率水平非常接近,维持在55%上下。
但《财经》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好未来加入了教育机构线上业务的营销大战,加上新业务和新投资的影响,净利受极大影响。好未来2018与2019财年分别实现营收17亿和26美元,净利润为2亿和3.7亿美元。从2020年开始,好未来盈利状况一再走低,净利为负。
根据好未来的最新财报显示,仅2020年12月-2021年2月,好未来的营销费用为6.61亿美元。
其二,各地已经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也将会陆续改为审批制。这意味着,之前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将按照新的标准被衡量,符合新要求的才可以获得审批手续。
此前,以北京为核心的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经开展了长达五个月的排查审核,目前已有少部分培训机构获得了审批手续重新开班,但绝大部分线下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目前尚未恢复营业,
《财经》记者综合走访发现,大部分新东方和好未来的线下上课点目前尚未开课,线上课暂时替代了线下课。但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也将被纳入监管领域。
这意味着,以VIPKID为首的少儿在线英语机构也有被纳入监管范围内的风险。
“学科类培训机构”,主要指小学及初中学段的语数英等学科类培训,但少儿英语是否属于学科类却尚无定论。
多位少儿英语机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少儿英语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一般的应试培训,多以读绘本、练口语、唱英文歌等形式开展,因此跨在学科类与素质类之间。
一位投资人对《财经》记者说,在线教育公司虽然经常提及用互联网技术改善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但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个问题,“一些公司的课程动辄几千元起,而且越是教育资源充足的地方,他们抢用户抢得越凶。”他表示,这些都是监管方会考虑的问题。
多位机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他们所在的机构近期开始转型,希望能够跳出“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这个将被严厉监管的类别。
其三,学科类培训机构上市融资、资本化运作将受限,上市公司恐怕也不能通过公开融资,来投资或者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外资也将很难通过兼并收购、加盟,来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
这意味着教育类上市公司,可能要面临新一轮的清理整治。
新东方和好未来,是国内校外学科培训机构的两大龙头,两大公司均为已上市公司,除此之外,国内K12赛道中,上市还包括区域性龙头企业如精锐教育、学大教育、朴新教育、卓越教育,以及高途、网易有道等在线教育机构。
目前对于已上市的教育公司,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何去何从,但多位投资行业人告诉《财经》记者,他们的判断是,接下来大概率会针对已上市公司出台相应的管制措施。
其中一位资深券商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根据近期一系列消息,监管部门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要“去产业化”,通过掐断资本与行业的结合路径,不让校外学科培训公司有做大的机会,“直接告诉投资人,不要碰,投了也不会有退出渠道。”
现有的K12独角兽如猿辅导、作业帮很可能上市无望,后续风投机构能否成功退出也将成为问题。《财经》记者从作业帮人士处获悉,作业帮年初就已开始筹备上市,但因政策监管一直未能成行。
目前未上市的校外学科培训机构是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了?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的投资人和行业人士认为,并不是没有希望,但“此路基本上已经不通,需要变道”。今年以来,多家学科培训机构开始转型职业教育和AI教育,有投资人透露,头部机构的投资人早就嗅到了风险的味道,关注焦点开始转向职业教育领域,拿在手里的投资企业,就敦促他们业尽快转型。
7月11日,职业教育公司开课吧宣布完成6亿元融资,且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业务方向包括IT、公务员考试、考研、理财培训等。
此外,如果校外培训机构不能随意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来组织学科类培训,相关业务也会进一步受影响。
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如果是这样,将掐掉校外学科培训机构三分之二的年收入来源。
校外培训机构何去何从
“凉了。”一位新东方人士对《财经》记者说,在他看来,这是教培行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今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治理培训机构将是教育部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此后,各地已陆续采取行动。北京是最先叫停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城市,从3月起全市培训机构基本处于停摆状态,只有极少数通过严格审批的机构获得了复课许可。
停课潮从北京向各省市开始蔓延。7月,在陕西省榆林市、兴平市、汉中市南郑区、泾阳县、安徽省巢湖市、云南省富宁县、昆明市晋宁区、广州市越秀区、河南与山西等地的网传红头文件及回应中,教育部门直接要求全面关停暑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此前各地出台的政策文件还是今日网传的“双减”文件中,对于高中学段都未作出明确要求。这意味着高中学段依然存在机会。
一位好未来人士对《财经》记者说,从前只针对小初阶段的机构也很有可能会开始进入高中市场,而原本就在高中领域稳扎稳打的机构更有机会。
头部教育公司也开始将视野投向其他赛道。新东方、好未来、瑞思教育、高途教育等头部企业均已加大对素质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布局。显然,K12赛道将不再是金矿。
多位教育行业从业者对《财经》记者表示,应试教育的校外培训需求仍在,培训机构全面关停也不现实,毕竟还有家长和学生需要补课,学校不可能完全满足。当明面上的培训机构大批关停后,培训的形态很可能转向地下,包括上门家教或传统的老师在家中开班。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社科处处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方建锋对《财经》记者说,近年来教育“内卷”愈演愈烈,教育宛如一个剧场,前排的人站起来了,后排的人也只能跟着起立。现在监管是要把全部人都按在座位上,要重新恢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