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陕西:发挥基层力量 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
新华社西安7月25日电题:陕西:发挥基层力量 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
新华社记者郑昕
一张张汗水润湿的面庞,一串串蹒跚但坚定向前的脚印,一个个温暖的“比心”手势……
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即将在陕西省举办之际,全国残联走基层活动于近日走进陕西,深入残疾人的生活、工作一线,看到在政策措施帮扶与社会各界关注下,基层助残力量正得到充分发挥,为残疾人脱困自强、实现梦想提供了有力依托。
康复安养有依托
时值盛夏,渭北黄土高原上的咸阳市旬邑县烈日灼人,湫坡头镇太堡村56岁的残疾人曹海民在家中的康复机上用力蹬着踏板。这个曾经以巧手闻名全镇的装修师傅在几年前突发脑卒中引起身体左侧偏瘫,但经过近一年的康复训练,他不仅能够缓慢前行,还能用左臂提起重物。
曹海民的妻子何绒叶说,依靠县上推行的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生为老伴指定了阶段性康复方案,经常来家中巡诊,还会视频聊天展开指导,不需要前往大城市就得到了专业的康复治疗。
这一家庭签约模式根据残疾人康复需求,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付费标准,其中轻度肢体残疾每人每年20元,“三瘫一截”等重度肢残为每人每年90元至135元。
“我们结合残疾人的致残原因、身体条件、康复需求等实际情况,为残疾人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这样既有效配置了资源,又提升了残疾人的‘获得感’。”旬邑县残联理事长席鹏飞说。
在咸阳市武功县的蓝天医院康复医学中心,500多平方米的大厅里摆满了医疗康复设备,从两三岁的孩童到八十多岁的老人在医师的协助与鼓励下展开康复治疗。近年来这里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开展截瘫、脑瘫、关节活动障碍、语音吞咽障碍等的康复医疗与指导,目前已有115名当地残疾人来院进行康复,有效率达到98%,其中39人能生活自理。
康复中心主任张辉告诉记者,以往县上的残疾人康复大都要去咸阳市乃至省城西安,不仅耗费精力财力,家人的长期陪同也意味着失去了收入来源。现在依托医院资源,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康复治疗,家庭的负担也得到减轻。
就业创业有平台
在风里雨里做了27年修鞋匠的肢体残疾人李斌,在今年有了“工作室”。“从家骑上五六分钟的电动车就能来这里,每天平均赚个百八十块,收入有保障还不受罪。”他说。
在咸阳市秦都区渭滨街道创业就业支持中心的“小滨工坊”里,不少与李斌经历相似的人们在从事着开锁、理发、裁缝等行当。这些以往流动着的摊点有了固定区域,不仅让残疾人工作不受风吹日晒,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方便。
“这些师傅们无偿或低偿使用设施齐全的‘小滨工坊’,为周边群众提供优惠服务,实现了社区的互利共赢。”创业就业支持中心服务平台负责人梁斌说。
而在李斌工作的楼上,“决战”直播带货团队正声情并茂地推广着从家乡礼泉县带来的蜜桃。刚刚涉足直播的残疾人董决战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残疾人可以免费租用的直播间,他在这里已经接受过两次系统培训,团队“上播”时,导师实时观察屏幕并予以指导。
梁斌介绍,服务平台在咸阳市残联指导下整合本地产品与残疾人自有产品资源,“手把手”帮助残疾人线上销售,并向残疾人开放共享直播间,从平台后台操作到前端展示引流,已经带动上百名残疾人参与到直播带货中。
咸阳市残联副理事长张国庆告诉记者,“公益+市场”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为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平台。他表示,社区为残疾人提供场地与机会,让残疾人零投入或低投入入驻,再反哺社区居民,让残疾人从思想认知的转变到树立信心行动起来。
追逐梦想有“翅膀”
刚刚过去的7月20日是第15次全国特奥日,在咸阳市渭城区渭柳公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融合跑活动:25名智力残疾人在“融合家庭”与跑友的鼓励下,奋勇冲过终点线,完成了3公里的“迷你马拉松”。
“也许3公里对一般人来说不算什么,但这些智力残疾参赛者都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并在比赛中付出了很大努力。”咸阳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教师邓贤坤告诉记者,当地通过多次举办这样的文体活动,让智力残疾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不仅获得了身体与心智的锻炼,也更自信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在今年5月提前开赛的第八届特奥会足球比赛中,咸阳市“慧爱”队的特奥运动员在H3组别中获得季军。通过特奥运动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咸阳特奥选手登上领奖台的梦想得以实现。
同样在追逐梦想的还有今年17岁的视力残疾人张健,他在咸阳市一所技能培训学校学习盲人按摩已经半个多月,亲手记的盲文笔记已经厚厚一摞。
这家培训学校的校长王桂玲表示,3年多来学校已举办过6期盲人按摩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与实操培训的盲人保健按摩师有200多名,其中85%以上实现了创业就业梦想。
“残疾人不愿成为家庭与社会的负担,自食其力是他们中很多人的心愿。我们在健全人技能培训的同时增加残疾人培训项目,是全社会对残疾人关注关心的一部分,希望学员一技在手、各展其才。”王桂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