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为了让手机后盖可以彰显你的心情和个性,vivo向上帝借了一束光

时间:2021-08-08 10:45:07 | 来源:品玩

原标题:为了让手机后盖可以彰显你的心情和个性,vivo向上帝借了一束光

大概十几年前,当一道道划痕出现在苹果iPod光亮且不耐划的背盖上时,有大量的粉丝跑到网上跟苹果公司CEO乔布斯抱怨。

但乔布斯就是乔布斯,他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话:这意味着世界上每一台iPod的划痕都是独一无二的,体现着每位使用者的个性。

把划痕说成个性确实有点勉强。但乔布斯应该没想到,十几年后,光面的手机后盖确实成了手机厂商设计师们在个性表达上竞相追逐的元素。

而为了让S10系列用户感受到手机后盖的个性表达,vivo决定向上帝借一束光——vivo S10“绮光焕彩”应运而生。

常规下的vivo S10 Pro“绮光焕彩”配色是泛着橙色光感的冰蓝色:

当借助阳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它变成了干净纯粹的“克莱因蓝”:

半分钟后就呈现了新的颜色

挑战化学分子世界

这种变化的原理源自vivo S10 Pro采用的光致变色后盖。

vivo一位产品经理称,vivo S10 Pro后盖上采用了新型的光致变材料,经过户外紫外光照射后可以变换色彩,且紫外光越强,显色越快。

此前品玩曾介绍过电致变色的技术原理,光致变色顾名思义,其实就是由电转为光,对颜色施加可逆变化。

看到这里,如果你平时戴眼镜的话,大概会想到:这是不是平时戴的变色眼镜?

简单普及一下,当你戴着变色眼镜片从屋内走到室外,透明的镜片会变成深色的镜片,而当回到没有紫外线的环境时,它将会缓慢恢复到原色以及原有的透光率。

体现在化学分子世界里,这是针对特定波长的变色反应,镜片本身由玻璃或包括聚碳酸酯在内的塑胶制成,而变色效果则是通过在镜片中添加化合物,此类物质在没有被紫外光照射时对可见光是透明的,当被紫外光照射时就会起化学反应,生成结构和光谱性能不同的产物,最后呈现出深色。

由于可以通过光照强度激发判定反应速度和显色程度,所以除了变色镜片,在一些大国重器类似的国防项目中,可涂在飞船外部用于测量辐射强度,在一些尖端科技如显微镜光存储器件、生物靶向剂等产品中也有所应用。而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大致包括经过紫外线就变色的智能窗,比如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还做过变色化纤,这种材料还加工出了变色跑鞋。

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光致变色的场景应用其实还在摸索当中,国内外的研制和应用也都处于基本理论和尝试阶段。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在技术上,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涉及到合成化学、材料、电子、光化学诸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应用上,寻常生活中,也仅有一些时尚领域才可以大胆突破。

虽然此前不少厂商已经在手机后盖上纷纷做文章,AG玻璃、磨砂以及晶钻等工艺层出不穷。但将光致变色应用到手机后盖上,vivo S10系列还属首次。

温暖与冰冷之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它放到手机上就会很简单。

众所周知,人们每天携带的手机,其实已经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精密的设备之一,而把这种变色技术应用在如此轻薄的设备之上,工序自然复杂。

据品玩了解,其实之前已经有很多厂商在内部探讨过将这项技术应用在手机颜色与设计体系中,但因为并未找到相对成熟稳定的方案,没有大胆向前。

vivo产品经理韩伯啸称,vivo光致变色工艺其实从vivo X27系列开始就着手研发,历经3年多时间,换了不知道多少个方案终于得以在vivo S10上实现了。

全新一代的vivo S10 Pro,在产品规划的大方向上将机身重量和厚度的极限分别控制在了173g和7.29mm左右,强调手感极佳、机身极致轻薄,所以加入这种元素之前,率先要考虑的就是vivo S10系列的轻薄属性。

变换后的色彩呈现出一种沉静深邃的蓝色,这一颜色被称为克莱因蓝,在1958年由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创造而来。

L'accord bleu(RE 10)(1960),混合媒体作品,由伊夫在画布上使用海绵和国际克莱因蓝创作

vivo设计师称,颜色变化的灵感来自于日落前的浪漫时刻:天空到地平线的颜色,从粉蓝渐变到深蓝的这几分钟,也是风光摄影师最钟情的黄金时间。

橙色光感代表温暖,而克莱因蓝视觉上冰冷,与前者搭配,拥有强烈的冲击感。在炎炎夏季,会给人有一种清凉寂静的感觉。

也正是为了通过视觉展现这种艺术设计的手法,vivo在S10 Pro后盖中加入了一种变色有机物,即一种新型光分子开关。

与无机变色材料相比,新型有机变色材料更容易进行分子设计,颜色变化种类多、变色响应也更快、稳定性能强且使用寿命长。但挑战在于满足所有理想条件下的变色材料需要经历七个步骤合成,且仅有0.015%的产出率。经过一年的时间,vivo才找到了行业中最顶尖的厂家,联手攻克技术难题。

而克莱因蓝本身的颜色特性,即表现出的蓝色纯度极高,在调色过程中也需要改变看不见的有机分子结构,“这个过程总需要一点‘运气’”。设计师称,每一次从调色到最终效果,周期也都需要两个月,而每次相遇也都会引发独特的反应。

为了改善分子结构的“变色和褪色时间”,vivo材料工程师团队也对分子结构进行了数十次“改造”,实现了户外光线下仅需要两到三秒时间显色。

这些仅仅意味着:0到1的过程完成了,量产的难度才刚刚开始。

vivo工程师称,与业界常用的无机物上色材料相比,有机物变色材料面临工艺上的极大挑战:比如溶质与溶液的比例需要精确配比,否则就会出现溶质析出等问题,表现在官感上就是颗粒感以及变色效果不佳。

工序的最后,也要同时满足手机量产的上色效果、尽量去缩减S系列手机厚度,光致变色最后也要符合严苛的测试场景:比如温差变化场景、跌落防摔以及结构和信号相关测试等。

最终,这部光致变色手机得以诞生。

艺术天分高的同学可以通过操纵光DIY,这个图引用自微博用户@千岛酱虾球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