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统书画中的“吴装”:看《朱熹立像》等文物修复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文化地标,苏州博物馆及建设中的苏博西馆一直备受关注。澎湃新闻获悉,经过8个多月的建设推进,苏州博物馆西馆外部工程已经完工,内部公装接近尾声,“十个盒子”建筑初具雏形,将按计划于9月底如期开放。据悉,为配合西馆通史厅、书画厅展陈需要,从2020年底,苏州博物馆藏品修复部的修复师们就开始了对33件入选书画的集中保养与修复工作。这批修复的书画文物中,尺幅较大的《朱熹立像》,仅画心就高1.5米。
苏州博物馆南侧200米,穿过东北街熙熙攘攘的人群,坐落着一处清净的院子。这里是苏州市级文保单位王氏惇裕义庄,也是苏州博物馆藏品修复部的所在地。
与街巷另一侧的热闹喧嚣不同,白墙黛瓦间,时光在这里慢慢流淌;日出日落间,文物在这里检测康复。
苏州博物馆藏品修复部
每天早上,穿过庭院,确认书画装裱室内的光线、温度、湿度,修复师们戴上眼镜,俯下身子,就这样开始一天的工作。多少个寒来暑往,他们的工作都以修复桌为圆心,慢慢展开。
筹备西馆,修旧如旧
为配合西馆通史厅、书画厅展陈需要,从2020年底,苏州博物馆藏品修复部的修复师们就开始了对33件入选书画的集中保养与修复工作。
这些书画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为了延长文物的生命并尽可能呈现出它们的本来面貌,修复师为它们量身定制了修复方案。
比如一件明代的绢本人像册页,出库时画心被灰尘覆盖,并有多处断裂和缺损,针对画作所存在的情况,修复师们通过清洗、揭背、拼接、补破、全色等操作,使文物再次焕发光彩,具备了良好的展陈条件。
明绢本人像册页
无款马册页
倪耘石兰横批
蒋日浦花卉
这批修复的书画文物中,尺幅较大的《朱熹立像》,仅画心就高1.5米,这样较大尺幅的画作需要修复师们默契合作才能达到最佳的修复装裱效果。这些书画成功修复的背后,是传统苏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在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活化。
修复台的抽屉里,放满了精心保存的老纸和花绫,案头上摞满了从各处收集来的书画著作。专研古代字画,学习书画鉴赏,青年修复师不仅传承着工匠精神且不断精进。“一般花绫选择浙江的,苏裱常用比较淡雅柔和的配色,比如富有文人气的湖色。”他们笃信,“先要懂画意,才能配好色”。
修复书画所用的工具
吴装最善,匠心传承
传统苏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又称“吴装”,起源于南宋,至明代,在“吴门画派”的影响下,苏裱技艺发展达到顶峰。此时的苏裱风头无两,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盛赞苏裱:“吴装最善,他处无及。”
苏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打磨,裱边使用花绫还是耿绢;托纸染什么颜色,转边是否齐整,画面是否平整……相较于其他装裱流派,苏裱的婉约精细、淡雅大方、修旧得法,最为世人称道。
为了更好地修复保护馆藏书画文物,苏州博物馆于2008年组建了书画装裱工作室。2011年,“苏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苏州博物馆被明确为保护单位,技术顾问范广畴为国家级传承人。
多年来苏州博物馆不断对技艺技法进行总结创新,不断与同业同行积极交流,不断策划举办各类培训活动使苏裱技艺得到了活化与传承,原汁原味的苏裱技艺,在这里依然能看到千年来的风雅光影。
老一辈的文物修复人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新一代修复人则苦练基本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艺传承人。
然而,一个修复师穷尽一生,能修复的文物终究有限。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和现代科技进驻文保领域,他们正在参与构建的“大文保”时代,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丰富和伸展。
现代科技,预防保护
由传承苏裱技艺的千年,到保障每一件文物的下一个千年,从抢救到预防,苏州博物馆正在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2014年,苏州博物馆启动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建设,实现了对苏州博物馆所有展厅环境、重点展柜、文物库房和古籍图书馆的环境监测全覆盖。
环境监测设备
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的规划与建设中,也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已在展区、库房等区域完成了整套环境监测设备的布局。以此为基础,藏品修复部深度参与展览环境评估、展品排布、展品监控维护等工作,使藏品预防性保护的常态管理机制得以全面完善与铺开,真正将“预防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十六字方针落到了实处。西馆展厅内景效果图西馆展厅内景效果图从当前的控保建筑,到未来进驻现代化场馆;从书画为主,到布局涵盖丝织品、青铜、瓷器等多个文物品类的修复实验室;从病害修复,到建档、规划、预防、检测一体的全流程保护,苏州博物馆的藏品修复保护工作将随着西馆的建成开放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苏州博物馆西馆效果图从狮子林畔的王氏义庄,到不久后狮子山下的西馆,漫长的时光里,我们所珍视与保护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将继续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技艺精进和科技升级,一代代传承不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