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十四五”高精尖产业规划发布:2025年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8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杜巧梅 报道近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形成4至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其中,作为汽车产业未来转型的方向,智能网联汽车与集成电路、绿色能源、智能制造共同成为"北京智造"四个特色优势产业。
《规划》中指出,要坚持网联式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推动车端智能、路端智慧和出行革命,加速传统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L2级以上)渗透率达到80%。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销量为303.2万辆,同比增长107%,渗透率保持在15%左右。2021年第一季度,L2级(半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7.8%,新能源车中的L2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渗透率达30.9%。
预计到2025年,我国L2、L3级(在特定环境中实现部分自动驾驶的操作)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50%,L4级(完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新增产值可达到800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汽车工业产业升级的创新驱动力,智能化、网联化正在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在具体实施层面,《规划》指出,未来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房山等区,培育完备的"网状生态"体系,持续扩大高端整车及配套零部件制造集群规模,支持上游汽车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前端研发、设计,鼓励汽车性能测试、道路测试等安全运行测试及相关机构建设,建设世界级的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基地。
其中,在智能网联汽车整车方面,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等区域为重点,聚焦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新兴技术领域,支持多品种、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推动传统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加速提升汽车智能化渗透率。继续加快现有新能源整车项目建设,引进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推动北汽集团在京落地新款车型项目,实现汽车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
在智能网联设施和关键部件领域,将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深入推动车路协同技术路线在京落地实践,探索车路功能最佳耦合,搭建并开放应用场景,完善智能网联汽车配套体系。在全球率先实践网联云控技术方案,规划建设"车路云网图"五大支撑体系,部署智能化路侧感知及通讯基础设施,打通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形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引导企业在技术路线上采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建成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突破先进传感器、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车控和车载操作系统、智能计算平台、车载智能终端、汽车开发工具等领域关键技术,推进全固态电池等动力系统技术提升,提高新型电池、电机、电控和能量管理系统等关键部件配套能力;发挥整车企业牵引作用,加快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做强零部件供应链体系。
在智慧出行服务方面,《规划》要求按照"需求牵引、融合发展"的思路,丰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打通场景与数据连接,挖掘场景数据应用价值,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研发验证。鼓励经过充分验证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政策先行区率先开展试运行及商业运营服务,通过示范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
此外,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示范方面,《规划》将完善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京津冀汽车产业生态圈,加快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和示范应用,提高自动驾驶功能装备率。其中,北京重点突破传感器、处理器芯片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巩固车载计算平台、信息安全、车路协同等优势技术;支持天津建立比较完备的整车及重要零部件研发制造产业体系;支持河北发展车载光学系统、定位系统、互联网终端、集成控制系统等模块。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汽车制造领域,北京已经聚集了北京汽车、北汽蓝谷、北汽福田、福田戴姆勒、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宝沃汽车等多个整车制造工厂,并已经引入理想汽车;在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链方面,目前已注册企业328家,包括69家环境感知公司、68家网络通讯公司、58家芯片公司、36家出行服务公司、36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36家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公司、33家智能座舱公司以及16家智慧交通公司等。
(作者:杜巧梅 编辑:张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