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席展望|万家基金黄兴亮:未来五年最好的选择就是科技
2021年A股市场走势一波三折,下半年开局也并未如股谚说的“五穷六绝七翻身”,7月末的突然回调更是令未来走势疑窦丛生。牛年下半场,牛市能否继续?近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多名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师、首席经济学家,明星基金经理,把脉牛年下半年新主线,挖掘牛市新机会,展望下半年市场新走向。
本期刊出的是万家基金明星基金经理黄兴亮的专访。
“如果说过去五年最好的选择是消费,那我们特别期待,未来五年最好的选择就是科技。”黄兴亮直言,过去5年无疑是消费品的5年,大量消费品公司从中小体量成长为巨无霸。未来3到5年,乃至5到10年后,很期待能够在科技创新领域涌现一批世界级体量的中国公司,这正是他重点关注的方向。
黄兴亮表示,在过去一两年,他一直较为关注科技创新产业,未来也会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经过多次微观调研及行业拜访,黄兴亮切实感受到这些创新领域存在着大量机会。
“近些年来,我们身边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包括超市里自动结账的机器、自动售货机、扫地机器人、平衡车等,这些产品具有长尾需求的特征,将来增长的数量级可能十倍甚至百倍于手机。现在,我们可能正从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阶段,向以各种智能终端为载体的万物互联阶段迈进。我们处在一个新十年的产业周期起步阶段,不只是中国,全球都面临这样的机遇,所以我们会特别关注。”黄兴亮称。
对于市场上的热门板块——新能源车产业链,黄兴亮指出,新能源车的软件很重要,硬件也很重要。
黄兴亮表示,现在的新能源车的硬件可能还不是最终形态,现有的传动和制动机构可能也会改变。电动车的产业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整车环节,作为和人身安全密切相关的产品,硬件和软件同样重要,未来整车厂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展望未来,黄兴亮表示自己在未来一两年会重点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很好,但市场关注度还没有特别极致和充分的两个方向:一是中国的半导体,二是全球的云计算。此外,医药领域基因技术的发展也非常值得关注。
黄兴亮素有“长牛股猎手”之称,擅长在云计算、半导体、智能技术、医药等行业中寻找发展空间大、有真正成长力的公司。他的代表作——万家行业优选混合基金,过去三年回报271.20%,全市场同类排名第一。(数据来自WIND,排名来源于银河证券)
以下是澎湃新闻记者与黄兴亮的对话内容节选(略有编辑):澎湃新闻: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个人的投资风格?黄兴亮:
总体上是长期成长的风格,即长期投资于那些最具成长潜力的、持续活跃创新的企业。持仓的时间相对比较长,同时组合的集中度也会比较高,
我希望把有限的权重放在这些最具有潜力的投资标的上。那么在这样的策略下,我更关注的是这些企业两到三年,或者三到五年以后会大致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所以相对淡化短期因素,包括市场风格的变化和涨跌,以及行业本身的景气度的波动。
在长期成长策略下,我的风格属于比较激进的,潜在的波动率也会比较高,当市场的风格和我的持仓结构匹配度比较低的时候就有可能落后于市场,我接受所有短期的不确定性,以及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波动,不去做预测,也不会刻意控制回撤。我始终着眼于中长期,唯一的目标就是努力在相对的长期,比如两年、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维度,争取做到一个比较好的复合增长,这些就是我唯一的目标。
澎湃新闻:你是业内知名的擅长科技行业投资的基金经理,能否解释一下您看好科技创新领域投资机会的理由?黄兴亮:
过去一两年,我对整个科技创新产业的方向一直是比较关注的,包括现在和未来的一段时间,都会保持密切的关注。之所以这样也是看到很多因素的变化,经过多次微观调研,各行各业的拜访,我确实感受到了这些创新领域存在大量活跃的机会。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不断出现,智能音箱、猫眼门铃、超市里自动结账的机器、自动售货机、扫地机器人和平衡车都是这几年大量涌现出来的智能终端产品,这些产品是长尾需求的特征,将来的数量级可能是十倍百倍于手机,
所以我们很可能处在新十年的产业周期的开端,可能正在从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到以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为载体的万物互联的时代。
不只是中国,对全球来讲大家都是同样面对着这样的机遇,所以我会特别去关注。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科技行业会出现世界级体量的中国公司吗?黄兴亮:
过去五年是消费品的五年,我们见证了大量消费品公司从中小体量成长为巨无霸的体量,站在当前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期待科技行业也出现一批世界级体量的中国公司。如果说前五年最好的选择是消费,那我们特别期待,未来五年最好的选择就是科技。
澎湃新闻:对新能源车怎么看?黄兴亮:
新能源汽车行业仍然很好,这一点预期并没有改变,变化的是市场给到的估值超出了我们对这个行业远景的预期。未来我们可能更多需要关注产业的新进入者,会不会影响现有的行业格局、业务毛利率、盈利状况能否持续增长等等。
相比来说,我们仍对下游整车保持关注,将来新能源车发展到最后,价值量最大的还是在整车环节。整车厂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业务仍然有很大的变化的可能。将来如果智能驾驶技术成熟普及了,或还能够衍生出运营类的业务,难能可贵的是这一轮新能源车的发展可能能够推动中国本土的汽车公司,从原来的边缘品牌变成主流品牌。
澎湃新闻:去年你曾重点提示了今年下半年科创板的机会,从近期看,科创板的表现还不错,你现在对科创板有什么新看法?黄兴亮:
定性来讲,借鉴创业板当年走过的路来看,科创板后面可能会有系统性的机会。开板的第一年,市场的关注度很高;第二年,小非解禁带来减持压力,股价持续调整;到了第三年,减持消化了,募投项目完工了,大股东也将解禁,主观和客观上都有利于股价表现。
注册制缩短了上市周期,上市标准也更加多元化,很多公司在很年轻的阶段就能上市融资。这些公司因为很年轻所以未来可能性很大,也因为年轻所以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一直在关注这些上市公司,期待能够找到更多的新鲜血液。
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代表当下最活跃的领域,不像过去上市门槛很高时,等到公司上市可能代表的已经是好几年前最火爆的业态,但现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和实体产业同步。
澎湃新闻:未来比较看好的投资机会有哪些?黄兴亮:
未来一两年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同时也是产业发展趋势很好,可能市场关注度还没有特别极致和充分的领域:一个是中国的半导体,因为全球半导体其实是一个老的、平稳增长的行业,机会在中国,中国份额的扩张和供应链的发展。
另一个是全球云计算,这是国内国外齐头并进的产业,也给IT基础设施架构带来全新的变化,同时推动需求的增长。
此外,医药领域的基因技术的发展,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过去几年基因技术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使得能够使其应用范围从疑难病种扩大到更多普通病种,甚至进入公共卫生领域。另外,过去的几年医学领域的创新和突破都是和基因技术密切相关的。国内有些企业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布局和基础,值得关注。
澎湃新闻:你对于投资标的的筛选有怎样的标准?黄兴亮:
我很少从宏观的视角来做判断,更多的是从企业所在的行业和领域、所处的位置、管理团队的专业性,是否专注,产品能力等角度进行研究,这些才是决定企业中长期发展预期的关键因素。
我主要关注未来能够有较大增长空间的活跃变化领域,这些领域往往还处在“群雄”格局。具体到个股选择上,希望看到企业能够展现出一定的特质,比如管理团队非常专业、非常专注,持续多年聚焦在这个领域;同时企业在行业当中具有很强的产品能力,发展战略方向也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这些就构成我选择行业和公司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这些未来成长潜力很大的企业往往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过程管理同样重要,需要在未来不断地对这些公司和行业跟踪、观察、验证、纠错。
澎湃新闻:你管理的基金似乎有时候回撤比较大?黄兴亮:
我没有太刻意控制回撤,而是聚焦中长期的预期。我接受所有短期的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波动,我所做的就是简单地应对:跌多了,但长期预期没变,就增持,等待企业在更长的时间里经营改善,乃至股价修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要告知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这个基金的特征,希望从客户的角度,选择我们基金的时候要考虑风险匹配的问题。我应该是属于比较激进的风格。
客户需要评估自己的风险偏好,是否和基金产品的风格特征相匹配。在挑战很大的市场中存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擅长的方法,做好投资的一贯性,并把这样的一贯性呈现给基金投资者。在这一点上,基金选择和股票投资是一样的,没有最好的基金产品,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澎湃新闻:站在当下时点,面对全球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涌现的投资机会,你也选择发行一只新基金——万家全球成长(QDII)基金,除了A股,该基金也将美股和港股也纳入了投资范围。你怎么看美股和港股的投资机会?黄兴亮:
作为离岸市场,港股市场经常会演绎得较为极端。很多互联网龙头企业的股价在过去一段时间出现了剧烈调整,但部分互联网公司可挖掘的潜力仍然很大。经过相对健康的调整或挤掉“水分”后,它们有很大几率将迎来更有质量或更有社会责任属性的增长。
美股市场上,很多研究基因技术的企业目前只有一两百亿美元体量的市值,但它们正在进行非常重要的创新,比如通过基因修饰的方式治疗罕见病或大病种,这些技术一旦成功会给公司经营和业务带来很大突破,这类公司在美股市场的潜在比例非常有吸引力。目前这些企业的股价并不高,估值远低于一些A股创新药公司,因此蕴藏着极大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