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受今年第13号台风“康森”和第14号台风“灿都”影响,9月10日傍晚“实验6”综合科考船回到万山群岛附近海域锚地避风,经过了一天半的重整休息,9月12日9时再次出发,正式拉开本航次第二阶段的科考任务,驶向深蓝。
在第二阶段科考任务的第1天,“实验6”经历了怎样的风浪,科考作业又有哪些新的亮点?12日深夜,总台记者在“实验6”科考船上对航次首席科学家杜岩进行了独家采访。
记者:今天在航行的过程中有部分科考队员和船员出现了晕船的反应,这么大的风浪在您看来原因是什么?
杜岩:风浪确实是有点大。白天的最大海浪大约是3.6米,这股海浪是台风“灿都”从吕宋海峡处激起来的,经过长波传到这个海区,在它源区的浪高大约是8~9米,传到这边已经大大降低了,但是3.6米的海浪引起的颠簸非常强,造成了大家的不适。未来一天,海浪情况还会有所增强,主要是受另一个台风“康森”的影响,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因为通常涌浪的影响会维持一到两天的时间。
记者:虽然我们已经结束了避风的过程,重新开始第二个阶段的科考作业,但我们还是受到了第13号台风“康森”和第14号台风“灿都”的影响。我们这一次出来,主要是进行包括物理、生化还有地质等不同维度的科考。今天主要进行了哪些作业?有没有一些相对直观的对比性的数据?
杜岩:我们从CTD采水的结果来看,目前海洋上层的150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对于5天前,这个地方的海水变得更加温暖。这个结果,也许是受台风作用的影响,有待未来进一步观测的支持。
记者:从温度、盐度和湿度数据可以看到,这一片海域在台风前后发生了变化。但是杜首席也非常严谨地告知大家,这个数据仅仅是一个点的数据,有可能是因为台风,也有可能是因为误差等其他一些因素。在这一次科考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大海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当它平静的时候是无限美好的,可当巨浪袭来,会使人变得非常难受。通过一次次的科考行动,一个个站位的布点和科考作业,我们搜集起一块一块的数据“碎片”,当我们手里的“碎片”越来越多,我们对海洋就会更加了解。
杜岩:随着第二阶段科考任务的进行,台风前后的影响正在逐步展现出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我们非常期待,随着接下来的科考作业过程,能够看到这些变化,也期待我们的科考团队揭示出这种变化背后的机制和原因。
(总台记者 郑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