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在天上,航天员最急的是这件事……

时间:2021-09-17 10:47:08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自6月17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天,中国空间站首批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轨工作生活整整3个月,创中国航天员最长在轨时间纪录。这段日子里,他们时不时登上微博热搜——或是拆“快递”,或是送祝福,抑或是做实验,成为了全民“真正要追的星”。

视角不同带来的感受也不同。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咱们天上有人”的喜悦之中时,承担航天员在轨支持工作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师侯永青更多是敬佩,“他们太敬业了,忙起来顾不上吃饭;总能及时反馈空间站设施的使用感受,便于我们后续进行改进……”

3个月的“隔空”相处,让侯永青与航天员成为了老熟人,彼此的心声在不经意间流转。她表示,“3位航天员其实不想受到过多关注,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希望顺顺利利完成工作’。”

早起晚睡搞“装修”

6月17日晚,航天员依次进入空间站核心舱。在核心舱的摄像头中,大包小裹的“快递”堆得满满当当,航天员正忙不迭地拆分和使用。

首先是安装厕所。航天员拿出定制的手机,扫描包裹上的二维码,识别内部物资,依据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按步骤安装,“三急”问题得到解决。

其次是安装调试再生生保系统。想要让核心舱中的氧气、水等生命必需品得到循环利用,必须让再生生保系统尽快展开工作。这样一来,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水汽也被收集起来,积少成多净化为直饮水。

最后是收拾“卧室”。相比“天宫时期”,核心舱的睡眠区可是大了不少。航天员把睡袋从飞船直接拿到了睡眠区——要知道,最初设定的第一晚,他们是要在神舟飞船中度过的。核心舱的舒适感可想而知。

“空间站首批入驻的航天员工作量是最大的,生活设备很多都得他们来安装。”侯永青说。

有人会好奇,为什么不在地面时就把设备安装好呢?科研人员为了降低生活设备需要承受的发射段力学载荷,将微波炉等生活设备打包捆绑在壁板上,航天员直接拆包裹后安装,太空厨房、卫生间即可使用。

侯永青介绍,由于设备在太空中不受重力影响,航天员搬运比较轻松,安装也会快一些,但偶尔也会遇到问题。“这时,航天员会申请地面支持,工作人员则通过语音或视频的方式予以指导。”

按照规定,航天员每天早晨6点30分起床,晚上8点30分睡觉。但是刚到空间站的前几天,航天员心里装满了事,经常5点多就起床工作,睡觉更是10点30分以后了。“饭也顾不上按点吃,饿了就啃个面包,真不容易。”侯永青表示。

在“装修”核心舱的过程中,航天员会告诉地面哪些工具好用,哪些可后续改进。对于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他们多次点赞。当然也有问题存在,比如他们希望“快递”再少一点。

包裹飘来飘去的日子仅持续了几天,一个干净整洁的核心舱便出现在大家面前。

勤勤恳恳干工作

“装修”完核心舱,航天员着手准备第一次出舱活动。这对天上地下而言都很紧张,毕竟距离中国航天员上次出舱已经过去了13年。

这期间,航天员要将舱外航天服取出来,调整成符合自己身材的尺寸,然后不断模拟训练出舱细节。同时,地面配合航天员检查出舱所需的各类设备,以确保万无一失。

航天员出舱过程中,地面的出舱专业支持小组会通过语音随时指导他们的活动。

“什么时候运动到什么位置,什么时候开舱门,什么时候出去,怎样登上机械臂,怎样取工具,怎样操作……总之,我们都会告诉航天员。”侯永青介绍,地面把各种各样的故障,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都做了预案,“在7月4日出舱完成后,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了底,为更好开展后续工作积累了经验。”

航天员此行中还带着微重力实验、细胞生物实验、人体实验等任务,其中经常在网络上刷屏的就是人体实验。大家在公开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航天员相互量血压、采血、看眼底等等——在失重环境下生活3个月,他们的骨质流失是否加快,肌肉是否有所萎缩,视力是否有所变化……这些数据对人体研究大有裨益。

受太空环境影响,航天员使用上肢多,下肢少。为避免下肢肌肉萎缩,他们会采取蹬动感单车的方式维持下肌肉力量。打乒乓球也是航天员的锻炼项目之一,奥运会期间,航天员还与我国乒协主席刘国梁隔空对话,相约到了地面切磋球技。

航天员还经常通过邮件与地面联系,总结白天的工作,提出对某些设备的改进意见;地面也会根据航天员的实际情况,用邮件的方式提出任务需求。

工作生活一周,空间站中会产生不少微生物。

每周六是站务管理时间,航天员会用吸尘器、消毒湿巾等对空间站进行大扫除,将收拾好的垃圾干湿分类,运往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将下周所需物资取出来,分门别类放到特定的区域。

3个月的天地协同工作,让侯永青愈加感受到航天员真诚、朴实的性格。在她看来,可能与年纪稍大有关,航天员非常勤劳,眼里特别有活儿,从来不挑食,任劳任怨地完成地面安排的所有任务。3人配合也相当密切,把空间站管理得井井有条。

“我觉得安排3个人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两个人在工作上出现分歧,还能有第三人来调和一下。当然咱们的航天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神舟十三号乘组还会有女性航天员,我相信他们的太空生活会更有意思。”侯永青认为。

精彩的“业余时间”

工作之外,航天员的“业余时间”也非常精彩。

东京奥运会期间,我国奥运健儿屡屡斩获金牌,将国人的爱国情不断引向高潮,以至于“忘了天上还有人”。

其实航天员和大家一样,也时刻关注奥运会。他们还特地录制视频为奥运健儿们送上祝福。苏炳添、巩立姣等运动员也以视频的形式与航天员进行天地互动,引发全民热议。航天员还在建党节、七夕、建军节等多个重大节点发来问候。可以说,6月到9月,中国人的声音不间断在太空中响起。

在轨3个月,航天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引人关注。据侯永青观察,3位航天员工作状态平稳,情绪上不曾有太大波动。“即便有的话,也是给家人朋友打电话时,脸上露出的喜悦。”侯永青表示。

原来,通过一系列技术加持,航天员可随时通过私密专线拨打家人朋友的电话,互相讲述最近的见闻。

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讲述,有一天她在家中忽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听着声音很熟悉,直到对方说“我是聂海胜”时才反应过来。这种来自太空的“神秘电话”估计不少。

航天员还经常与正在参加集训的航天员乘组通话,为他们介绍长时间在轨的经验与感受,以期让他们能更好完成后续在轨任务。

有人关心航天员是否能在空间站上使用微博、微信,侯永青给了答案:“相对而言,互联网是不安全的,所以航天员不能使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产品。但是他们可以随时观看电视直播,尤其每晚七点的《新闻联播》是他们最喜欢看的。”

航天员在飞往太空时,也带了不少私人物品,比如家人的照片,思念的时候看一看;给平板电脑下载好影视剧,休息时瞅一瞅;带几本喜欢的书,睡觉前读一读。侯永青还注意到,汤洪波的“卧室”上挂一个红色的植物,“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胡萝卜,有次天地通话时他们告诉我是红薯,每天浇一点喝剩下的水,红薯慢慢发芽了。”

再加上航天员每天都有任务,忙碌会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大家不用再多虑。

这里还有个关于航天员饮水的小插曲。大家在看航天员相关的短视频时可能会注意到,他们工作时经常含着一个袋子,里边装满了茶水。“这可能也和年龄有关,3个人都喜欢喝茶,果汁很少喝。医生们会提醒他们喝果汁补充维生素。”侯永青笑着说。

大房子,好日子。航天员工作生活的改善,也离不开豪华的空间站。可以说,航天员与空间站相互依存,一步步筑牢了中国人的航天梦。

下一批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半年,他们将在空间站中书写什么历史?一切值得期待!

记者/刘岩

本文转自中国航天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