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后集采时代,骨科行业寻找下一个突围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对骨科从业者来说,这是一场生死之战;对骨科行业而言,这是一场天翻地覆的改革。”自从今年9月人工关节国家集采在天津开标后。关于后集采时代入局者的策略和出局者的自救之道从未被停止过讨论,而一位从事骨科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王文反复向界面新闻记者强调了这句话。
与冠脉支架的“种睫毛”价和此前业内人士预期的“骨折价”不同,此次的人工关节集采被评价为“温和”,没有“劣币驱逐良币”。而业内人士对于骨科集采的态度并非绝对悲观。不少业内人士都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集采的价格并非真正让企业降低价格进行恶性竞争,而是保留了合理的利润并且挤掉不合理水分。
集采的温和,加之近年来政策的支持,市场前景的广阔,业内人士仍然认为骨科仍然是“值得一跑”的赛道。CHC医疗咨询与头豹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骨科器械行业研究白皮书》(以下简称为《白皮书》)显示,中国骨科器械市场规模排列医疗器械总市场规模前列2020年骨科器械市场规模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中排列第5,是高值医用耗材中第二大市场。而中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所导致的高骨科疾病患病率等因素形成的大量社会需求,推动企业在关节骨科器械业务的快速发展。
这也源于对政策端给予扶持的信心,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外科植入物专委会名誉理事长聂洪鑫近日在CHC医疗咨询承办的“第九届中国骨科、生物材料及数智化医疗产业投资峰会”上透露,自2014年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实施以来,截止到2021年9月底,共有1641家企业进行了申报,其中337家企业通过了审查,通过率为20.5%,这在行业内属于极高的通过率。
《白皮书》显示,2016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3700亿人民币,远低于同期美国2.53万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但中国市场规模在2020年扩大至723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2%,约为同期美国年均复合增长率的2.5倍。预计到2025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扩大至1.39万亿人民币,美国同期则达4.35万亿人民币。
不过,但集采毕竟是一场淘汰赛,被丢标的企业在国内将失去很大市场,王文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集采形成了一个倒逼机制,强迫中小型企业转型。未中标的企业可以采取缩减人员规模、业务规模,只保留公司主体的方式开源节流,用有限的资金最大程度地发展原研产品,在某一细分性领域作出差异化,抑或直接为其它公司的产品做代加工,以期存活。
而中标的企业也有自己的一套策略。中信建设证券研究发展部医疗器械与服务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在存在上述会议上分析:中标企业中,春立医疗目前重点发展国际化化产品,包括机器人、小关节、牙科类等产品;爱康医疗朝着连锁医院的医疗服务方面进行转型,在受医保影响较小的消费医疗赛道进行产业布局;乐普医疗则选择在产品管线上做跟随式创新,做更有挑战更有突破性的产品。
但从总体来讲,国产代替进口,摆脱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成为无论大小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骨科器械市场仍然被外资主导,国内最大骨科器械公司为威高骨科。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前五名公司依次是强生(17.2%)、美敦力(9.7%)、捷迈邦美(6.0%)、史赛克(5.2%)以及威高骨科(4.6%)。强生在中国市场占据近2成份额,是威高骨科的近4倍份额。
此外,国产厂家的产品原材料也大部分依赖海外进口,如PEEK、可吸收类等高精尖材料主要源于海外供应商。这就造成了国内厂家议价能力较弱,企业成本易受原材料供应商影响而波动的局面,从而限制中下端的研发和生产等进度,造成较大时间与金钱成本。
此外,不少企业都将眼光投入运动医学领域。
济峰资本合伙人胡旭宇在上述会议上表示,在集采之前,运动医学行业就始终保持着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速度,订单量为三年前的三十倍以上。并且外资的占比超80%,因此行业预测,国产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足够大的市场,足够快的发展速度,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入运动医学领域。
目前,在骨科中的创伤、脊柱、人工关节等细分领域产品已经十分拥挤,几乎都是供大于求的状态,再从这片红海中分蛋糕并不容易,而运动医学目前玩家较少。王文介绍,几年前,运动医学领域里并无国产品牌,国内的运动医学产品几乎只有强生、施乐辉等四个外资品牌,因此越来越多的厂家涌入。在国家药监局此前公布的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中,也覆盖了不少运动医学的产品,这对厂家的研发起到了极大的鼓励作用。
(王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