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企业家公众号
编辑|郭立琦 胡楠楠
头图插画|肖丽
企业家洞见
《企业家洞见》是《中国企业家》每周日固定推出的栏目,为您扫描国内外优秀企业家最前沿的商业洞见。
衡量企业家是否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一个维度,是看他/她除了脚踏实地为企业谋发展外,是否还能仰望星空——关心整个社会、人类的未来并有所作为。本期洞见,我们将6位在教育、人口和环境等领域积极行动的企业家的近期观点进行梳理,看他们如何理解这些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议题。
曹德旺:教育是事业,
不应该是产业
摄影:邓攀
日前,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谈教育:
我对教育和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很关注,我认为一个国家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去关注、去关心每一件事情才能做好。我对目前一些现象有不理解的地方,先讲几点,看看跟大家有没有共鸣。
第一,近年来社会非常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探讨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担心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作为私企的老板来说,我们没有感到就业有多难,我们招聘的时候很难招到好的大学生,不是我企业不行,我们企业在11个国家有工厂,在国外的工厂很多,每年都有大批的委派,但照样招不到。
第二,大学学科现在管得很严,但许多学科与社会真正需求不能够相适应,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一定适应企业的需求。
第三,大学生倾向的职业是公务员,如果考不上公务员就送快递、送外卖,或者干脆躺在家里依赖于父母帮他找工作。
第四点,现在的投资事业。教育投资有两大组成,第一是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第二是靠私人的资本投资。一个是国家为了普及教育的教育事业,另一个是为了投资赚钱,把教育产业化了。我认为教育应该是事业,而不应该是产业,资本进入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我看到的这些东西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观点是有这几点:
第一,贫穷。近100年来,我们国家是很贫穷的。毛主席在1949年成立新中国的时候中国是破烂不堪的,因此我们实行了计划经济,一直延续到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在这个时期,高中生升大学生非常少。
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非常稀少的大学生的名额,政府管理的国营企业需要这些名额。首先,这就提出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第二,就是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就等于出了一个状元。后来改革开放有一点钱了以后,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亲戚朋友相互庆贺、办酒席办好几天。
当时大学生的代名词是“天之骄子”。一个家庭有了一个大学生,他就抬起头挺起胸,就可以在城里头炫耀。这个事情应该现在还存在。这是延续下来的非常不好的情况,但是已经成为风气。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落后的观念。那么现在大学入学,因为有民办学校,大学入学率可以做到80%,但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管理都还停留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状态。
就这些事情,我们请教了日本一些教育届的朋友,大学生不就业,日本有没有好的办法?日本认为中国大学生不就业,主要是因为他没有自信,大学毕业以后,实际上他在专业上还没有上手,第二是他怕自己离开学校找不到工作会被骂,日本有一个成人学校是对接大学生工厂的,日本在这方面还比较成功。
我认为现在应该从教育方式上面来找改变的方案。
我去办一所大学,目的不是为了让中国多一所大学。我们效仿日本和德国的做法来培养学生,希望探索出中国人能走的一条路。
我要把企业做好,也先把人培养好,要灌输他技术学问的同时提高他的境界、胸怀和高度。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工作。这是我想探索的教育改革。
我始终坚持反对资本进入教育,我认为教育应该由企业和慈善公益机构去做,国家是辅助。国家应该规定绝对不允许企业盈利。如果教育让资本进入,以盈利为目的就有问题。
尹烨:不是把课外辅导班取消了,
今天的教育就完美了
来源:受访者
华大基因CEO尹烨近日接受专访,谈到对下一代的教育时表示:
我觉得未来让大家能够具备辨别真相的能力,这是科普教育特别重要的一点,尤其是对下一代,他们更应该识别什么是常识,不要再出现更多的反智行为,比如说英国最近闹的5G引起的新冠病毒,这样的故事几乎不可想象,但很多民众会信。
人类总是在和愚昧的斗争中向前进步的,反过来科学也在不停地否定科学,科学天然就是要否定前者才能进步。专业人士要摈弃掉以前一些片面的、错误的或者落后的认知,对于老百姓来讲,要知道有哪些认知一定从大概率讲是不对的,而且你的段位越高其实越没有黑白,它都是灰的,只是你怎么去讲这个灰度。所以逻辑、思辨、归纳演绎这些最基层的东西恰恰是中国缺乏的。应该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大家去针对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独立的主见,我觉得这就是很多教改的方向,不是说我把课外辅导班取消了今天的教育就完美了。
其实没有任何事情能毁了下一代,除了上一代。而人类社会进步的本质就是下一代基本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科学的进步就是这么走过去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梁建章:元宇宙或带来人口风险
摄影:邓攀
近日,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携程集团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谈元宇宙与旅游:
元宇宙的诱惑是非常大的,不瞒大家说,现在跟大家讲话的是机器人,不是真的梁建章。当然这是开玩笑,这是不可能的,机器人没有这么鲜活。但元宇宙的技术进步非常快,越来越能够仿真、乱真,且可以低成本创造各种乐趣。
如果看人心理方面的需求,比如安全性、被尊重、社交、成就感,这几个需求都可以通过元宇宙低成本满足。在家里面通过虚拟现实爬山、跑步、滑雪,这是很安全的,不用出房间,然后不断升级,获得各种成就感,可以跟机器人社交,还可以打怪升级,这些都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乐趣,甚至不需要爱人、小孩的陪伴。
但这会产生问题,如果大家都不需要谈恋爱、不需要爱人和家人的陪伴,那么人口怎么办?至少现在这个条件下,生产人口还需要进行。如果在元宇宙能获得各种成就感,我们还有探索真实世界的欲望吗?比如创新科研的难度远远大于发现元宇宙的规律,做科研真的比元宇宙难得多,我们会否因此丧失探索真实世界的欲望?这会带来各种风险,比如人口的风险、科技停滞的风险。
旅游行业虽然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因为我们是有使命的,旅游业是一个特别具有社会责任的行业,旅游业可以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和平、促进创新、促进人口,今天还多了一个责任,可以制衡元宇宙,避免元宇宙替代真宇宙。
当然有一个前提,要把旅游做好,做得更有趣、更有沉浸感。如果世界没有旅游,那么就只剩下元宇宙了。我的结论是,疫情结束,旅游一定能恢复,长远来说,真宇宙一定能战胜元宇宙,真宇宙一定更有趣、更高级、更有逻辑、不可替代,只要我们努力,不仅让元宇宙替代不了真宇宙,还可以让元宇宙促进对真宇宙的探索,把元宇宙作为营销工具来预览、模拟真宇宙,增强我们对真宇宙的探索欲望。
埃隆·马斯克:没有更多的孩子,
文明将会崩溃
摄影:史小兵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近日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对人口、死亡及未来世界的看法:
1.关于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有可能成为人类劳动力的通用替代品。经济的基础是劳动力。我认为文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低出生率,快速下降的出生率。然而,很多人(包括聪明人)认为世界上人口太多,认为人口增长失控。但现实恰恰相反,如果人们没有更多的孩子,文明将会崩溃。我正在努力树立一个好榜样,我必须践行我所宣扬的。
2.关于死亡
我们没必要努力活得超级长寿。我认为死亡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果我们永远活着,那么我们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僵化的社会,新的想法不会成功。
但我不是在拿年龄开玩笑,我只是说,如果有些人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职位,他们必须对国家安全做出至关重要的决定,那么他们需要有足够的头脑和认知能力来做出这些决定,因为整个国家都依赖于他们。
3.关于未来
我认为我们正处于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刻,在任何人最久远的记忆里,美国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认为美国成为最大的经济体大概是在120~130年前。
现在我们正在走向这样一种局面,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会是美国的两到三倍,那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我认为特斯拉与中国的关系很好,我并不是为中国所做的一切背书,就像谁也不会为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所做的一切背书一样。
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有趣、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们能记住,我们都是人类,让我们试着建立尽可能积极的关系,并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而努力。
李东生:
“碳中和”是科技企业下个必争之地
来源:中企图库
TCL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近日出席企业绿色发展(海口)研究院首届年会,谈到“双碳”目标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绿色低碳发展不但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愿景,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双碳”目标提出有着深刻的国内外发展背景,也必将对未来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双碳”背景下国家与企业发展,我今天想与大家分享几个观点:
首先,“双碳”行动将影响每个企业的经营,“双碳”目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双碳”目标对于国家来讲是“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讲,它会加速企业在很多细分技术领域的创新和提高,达到“双碳”和环保的要求,否则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达成“双碳”目标也带来了很多领域的机会,例如,风电和光伏技术领域就发展的很快。从去年开始,光伏在内蒙地区就实现了平价上网,其背后的原因是光电转化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
其次,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在助力“双碳”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最后,企业要坚定走绿色减碳之路,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总之,“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已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这是市场的新风口,也是科技企业下一个必争之地,将为中国科技企业带来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商机。
比尔·盖茨:
2050年实现零排放,
要把创新放首位
12月10日,比尔·盖茨在2021年度回顾里,谈及气候问题:
气候对话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因分歧而阻碍重重的领域。过去有很多争议都是关于我们是否拥有解决气候问题所需的全部手段。现在我们达成了进一步共识,即我们拥有了一些所需的手段,但不是全部。如果我们要避免气候灾难发生,就要优先考虑缩小这个差距。
现在有一个广泛的共识,任何到2050年实现零排放的计划都要把创新放在首位。私营部门正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一起发挥着核心和必要作用。需要参与转型的各行各业(包括航运业、采矿业和金融服务业)的领导人都在谈论他们关于减少碳排放和支持创新的切实计划,这一切非常振奋人心。
如果我们要扩大创新的规模、实现零排放,就要缩小零排放燃料(或技术)和传统化石能源(或技术)之间的成本差异,我把这个差异称为“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成为任何气候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也很高兴看到人们对气候适应的广泛关注。如果我们不帮助世界上最贫困的群体适应气候变化 —— 尤其是那些依靠自己种植的粮食养家糊口、并承担了最大气候风险的农民——全球消除贫困的斗争就会失败。即使世界在2050年达成零排放的目标,我们仍然会经历全球变暖带来的显著变化。而这将给中低收入国家的人民带来巨大挑战——除非我们现在就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比如开发更高产、更能抵御气候变化的新作物。
我乐观地认为,我们拥有避免气候灾难所需要的动力。
综合来源:老板联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辽沈晚报、财联社、盖茨基金会、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尹哥聊基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