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梁柯志
保险贵、保障不足问题一直困扰新能源车企和车主,甚至某种程度上影响汽车销量。随着上海保险交易所宣布12月27日正式上线新能源车险交易平台,并首批挂牌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等12家财险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这一尴尬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笔者注意到,此次新能源车险交易平台上线,除了前端为保险消费者提供投保、查询等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之外,后端有重要功能就是会同有关单位,通过对接大数据平台等,提供风险管控、产品创新、数据共享、交易监测等配套服务。总体而言,新能源车专属保险产品上线是一大进步,可以集合保险公司共同力量,汇聚大数据,提高定价精准程度,从而降低投保费用和成本。
但是,新能源专属车险虽然填补了传统车险保障不足问题,有助于提升消费者购车和用车体验,但并未根本解决新能源车保险的问题。
当下新能源车保险最大的问题就是贵,从行业角度来看,具体则有两大原因。首先,是两种汽车保费计算方式不同。除了规定的交强险之外,还有车损险以及第三责任险等,根据相关的规定,新能源的车险计算包括基础保费以及新能源车价以及费率。车价由于是按照厂家给出的补贴前的售价进行计算,从而使得车辆的保险费相对较高。
其次,是新能源汽车索赔率较高。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相比较而言,出现事故的概率是相对较高的,如此前的特斯拉、比亚迪等自燃事件。据统计,出险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1.7%。与传统的燃油车相比,出事故的可能性较高,索赔率高,车险费用也相应更高。而目前,即便新能源车保险比传统燃油车贵30%以上,依然无法完全覆盖险企的成本,一度成为保险从业人员眼中的鸡肋。
此次专属保险上线只是承认了两种车险的定价和赔付、保障方式等方面的区别,走出第一步,但是车险价格依然没有明显下降,部分保障赔付问题依然没有明确。传统车险条款中的责任范围无法覆盖新能源汽车面临的特定风险因素,如果加入电池故障、充电故障责任等保障,保险公司的成本更高,利润空间微薄,更重要的是影响险企提供服务的动力。保险公司不是不想降保费,而是不能降。因风险和赔付成本摆在那里,笔者认为未来甚至还有升价的可能。
考虑到新能源车保险贵、赔付难已经与电池充电难一样,成为影响C端消费者购车的两大体验痛点。笔者认为,有关部门不妨可以借鉴新能源车生产补贴制度,来激励这一领域专属保险市场的发展,进而推动新能源车的进一步普及。
从新能源车保险参与各方来看,保险公司、车企和政府有关部门,如果能设计科学合理的新能源车险补贴制度,从更高层面和力度来推动专属保险降本增效,提高保障程度,真正解决消费者购车、用车的后顾之忧,从而提振新能源车和整个汽车市场,或许也是一个突破困境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