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海信智能交通第一单出海记

时间:2021-12-28 18:45:33 | 来源:新浪资讯

继中国高铁之后,“中国经验”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又有了一张新名片。

2021年12月,中国智能交通龙头企业海信和山东高速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亚的斯亚贝巴的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化改造项目,将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大幅提升当地公交的智能调度水平和运行效率,改善市民乘车体验。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关积珍认为,这是中国的技术标准开始系统性走向海外市场的重要开端。

不为人知的是,创造中国智能交通出海的新拐点的这群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努力。

凌晨两点的生物钟

王芳形成了一个凌晨两点的生物钟。作为海信网络科技公司国际业务负责人,在和同事们历经9个月,终于拿下埃塞智能交通项目后,她有了一个“意外收获”。

去过埃塞俄比亚的朋友,会对当地的交通状况印象深刻。

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洲最大城市之一,交通拥堵向来被认为是一大顽疾。公交出行是当地重要的出行方式,每到高峰时段,公交站人流如潮,乘客一等半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交通部门对此极为困扰,为此还曾专门找咨询机构输出过一份长达近800页的公共交通“诊断方案“。

得益于世界银行的贷款支持,当地有了对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化改造的机会。2021年3月,亚的斯亚贝巴交通局正式发出招标公告。这一招标吸引了中国多家企业的关注。山东高速主动找到海信希望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该项目。

“海信是中国智能交通企业中为数不多能达到对方招标门槛要求的企业。”王芳说,海信连续10年在中国智能交通行业业绩第一,常规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占有率40%,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 70%,也是因此有不下5家企业想找海信合作埃塞项目。而对于海信而言,2021年可以是智能交通出海元年,2月,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成立国际业务部, 3月海信网科和海信国际营销公司成立联合事业部,通过系统整合人员架构,加快“走出去”步伐。对于王芳和同事们而言,拿下埃塞项目,智能交通出海也就有了从0到1关键的一步。

在诸多的合作伙伴中,海信选择了山高。海信的强项是信息化和集成,山高的强项是基建,两家可从技术、商务等多方面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从3月开始准备,投标到竞标,王芳和团队每个环节都悉心准备,“埃塞和国内有5个多小时的时差,项目最关键的那几个月,山高驻埃塞的伙伴天天凌晨两三点准时给我发信息发微信,不断研究策略打法。”王芳说,那时她几乎每天晚上睡觉都要把电话拿到枕头边,而且不敢静音,“要干就要研究一定干成。”

庞大的支撑力量

智能交通有很强的国情特征和地域特征。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甚至都不一样。应标需要对充分了解当地的公共交通现状和业务需求。受困于疫情等原因,王芳和团队无法去当地调研,无法了解当地公交系统的现状,成为最大的“拦路虎”,也让项目组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

项目成员王永磊说,该项目是埃塞第一个智慧公交系统项目,建设要求非常高,由于招标文件所用的设计方案由印度公司设计,工程师们就从YouTube上看印度公交车的视频,通过山高驻埃塞的合作伙伴沟通客户,也通过国际营销印度公司的同事拍摄印度公交车各个部位,“可以说是想尽各种办法,了解当地现状和技术要求,利于精准提案。”

比如,国内公交车的一键报警按钮一般用于司机在紧急情况下向后台报警,而在埃塞项目设计方案里在公交车上设置了多个按钮,这个设计让王永磊和同事们很困惑。后来通过印度公司同事拍回的照片,工程们才明白这是“防骚扰“装置:如果遇到相关问题,按下按钮,系统自动回传前后十分钟的图像数据,方便取证。

就是这样对着标书一点一点的抠指标、抠细节,这群中国工程师硬是摸透了8000公里之外一个异域国度的公交车、站点、场站和指挥中心后台系统的状况,并给出量身定制的投标方案。

项目组成员贾宇鹏说,埃塞当地的公交车虽然有车载视频监控,但没有实现联网,公交指挥中心无法实时监管、远程查看、及时处理,只有等事发之后到车上把硬盘取回来进行溯源,而且不能实时定位,发车调度全靠人工,市民更是无法了解车辆到站信息,导致出行很不方便。而这恰恰是海信的长项。在国内,海信助力青岛、长沙、成都等多个城市打造了行业一流的智慧公交系统。

根据项目组的应标方案,可以实现车辆的实时监管调度,还能通过车载设备监测驾驶员的行为,如出现疲劳驾驶,车辆将自动实时报警。同时,市民通过手机、电子站牌可及时了解公交车辆到站信息;通过企业管理ERP系统,帮助公交从经验管理到信息化科学管理转变。针对埃塞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信号不稳定,海信工程师们进行了GPS+SMS(AGPS)网络双重定位技术的设计,解决信号丢失问题。

设备选型也是费尽周折。王芳说,整个项目涉及大大小小几百种设备,都得需要去找厂家洽谈比价,“每一样产品对应的厂家可能有10家,可能需要两、三轮的沟通,我们的核心工作量在这,数十人的项目组背后有公司很多部门在支撑。”

有一些设备在国内其实已经很难匹配,比如站点的查询机国内已全部已经是触摸屏式的,但标书要求是按键式的,还有手持终端票务机在国内也基本淘汰,但标书要求光纸条就需要十万多米,海信花了大量时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设备选型,建立符合要求的供应链。最终,海信和山东高速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

特殊的标杆性意义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关积珍表示,海信中标埃塞智能交通系统改善项目,对中国智能交通行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个项目是世行项目,是国际化规则运作的,不是援助项目之类,中国企业能够中标,是产品、技术、项目管理等综合实力的反映,说明中国企业具备了与国际企业在海外智能交通市场同台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说明海信的产品技术、中国的技术标准开始系统性走向海外市场,是一个重要开端。

中国智能交通产业如何走出去,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2018年,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与科技部驻美国、加拿大、欧盟、英国、日本等13名科技参赞,曾专门就如何促进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国际合作工作开展等内容进行座谈。如果说此前中国智能交通企业走出去经历了产品外贸出海的1.0阶段、依托国家项目系统集成“借船出海”的2.0阶段,那么此次海信拿下的埃塞智能交通项目,意味着中国智能交通产业出海进入3.0阶段——以整体系统出海,输出技术模式。

“参与项目竞标都是中国企业,恰恰说明了中国智能交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总裁张四海看来,中国国内机非混行交通状况等场景的复杂性放之全球少有,锤炼了国内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上的竞争力。此前海信网络科技主要是和央企合作“搭车出海”无法以自己的技术打动客户,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在海外的营销能力。现在,海信已站在全球化拓展的一个新起点。“如果要做大智能交通产业,出海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