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影评丨《上帝之手》:索伦蒂诺的乡愁
文 / 柳莺
在《上帝之手》的结尾,主人公法贝托踏上北上罗马的列车,向自己的家乡那不勒斯作别。而在这令人惆怅的一幕之前,他刚刚结束了和安东尼·卡普阿诺之间的对话,后者作为成就斐然的导演,苦口婆心地劝说想要从影的法贝托留在南方,留在充满故事和灵感的熙攘街巷里。然而,法贝托必须离开,因为他的家庭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遭受了重大变故,年轻的他无法直面这座城市所承载的痛。
片中的法贝托便是导演保罗·索伦蒂诺的化身,在离开那不勒斯多年后,人们几乎已经将他认作彻头彻尾的罗马人。终于,在最近一次和Netflix的合作中,他选择回到家乡,用一部《上帝之手》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搬上银幕。在索伦蒂诺的创作序列中,这是一部如此私人又特别的作品,以至于我们无法套用以往对其作品的解读方式来分析《上帝之手》。也因其内容的切肤,索伦蒂诺更像是一个记录者和探索者,而非掌控一切的导演,这让影片的优点和缺点都相当明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那不勒斯是一座躁动不安的城市,大街小巷飘满了有关球王马拉多纳转会的流言蜚语。男人们神情激越,翘首以待。女人们在夏季家庭聚会中忙前忙后,炙热的阳光让她们汗涔涔的身体显得魅力十足。法贝托的双亲性格和善,看上去也相当恩爱,他有一个关系还算不错的哥哥,以及一个常常躲在厕所里,不愿有人与她过多周旋的姐姐。姑姑帕特西亚及家族中的其他长辈充满了个性,为年轻的法贝托提供着观察周遭世界的精彩样本。他的生活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的波澜。直到有一天,噩耗从父母刚刚完工的乡间别墅传来……
片名中的“上帝之手”指的是1986年马拉多纳在一次欧冠比赛中的经典射门。彼时效力于那不勒斯的球王在禁区用手将球碰进了大门,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的绿茵好戏,这一球场经典瞬间在电影中亦有表现。马拉多纳是那不勒斯的灵魂,但凡有他参加的球赛,城市里总是万人空巷。作为全体居民无尚崇拜的偶像,他出没在这里的角角落落,墙上绘画着他巨大的头像,街口飘着阿根廷蓝色的国旗,有关他的故事出现在每家每户的饭后闲谈、深夜卧聊中。同时他也是影片的底色,这位受人尊敬的球星,是法贝托一家命运发展和变故的隐形推手,也是法贝托能够在青年时逃过死亡魔爪的神迹般的原因。
《上帝之手》里所讲述的故事,无论是欢声笑语,还是生离死别,都脱胎于索伦蒂诺少年时的亲身经历,此番用影像的方式兴师动众地回看过去,对导演的意义一定非同凡响。过去,他的影片总是给人张扬不羁的感觉,用尽百般花样运动镜头,仿佛摄影机是他手中探求真相的唯一武器。而这一次,无论是舒缓的摇镜,还是情绪充沛的特写,都一改常态,显得相当沉稳平静。导演似乎对过往甚是笃定,静静地用镜头靠近记忆中的人和事,任由情绪蔓延伸展,让八十年代那不勒斯的夏天慢慢地浮出水面。
当然,一个人观察过去的自己,难免会陷入情感滔天的回忆杀中,情绪的耽溺让影片的叙事节奏不甚完美。导演刻意回避对一些核心场景的解释,比如父亲在美满婚姻中的出轨究竟为何,帕特西亚姑姑又缘何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却愿意大费周章地描绘一场夏日露天聚会的闲谈。也许这场聚会在他的记忆中拥有无比的分量,但放在影片的叙事中却显得太过浓墨重彩。不过,瑕不掩瑜,尽管镜头语言不像以往花哨,《上帝之手》反而是索伦蒂诺作品中情感最充盈的一部。而导演也用这部“戳心”的作品,完成了精神上的“归乡”。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