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以量换价,惠及全民的药品集采走出了中国节奏

时间:2022-01-11 12:45:03 |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原标题:以量换价,惠及全民的药品集采走出了中国节奏

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现在进入了第5个年头,在过去的几年里,亿万国人都已经或多或少地体会到了它所带来的福利与好处,这一切可喜的变化同时也让人们越来越坚信这项制度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未来它还将会给市场、企业、广大的病患群体带来怎样的深层次的改变,这值得我们所有人热切期待。

药品集采是惠及千万患者的民心工程

以前人们看到医院,第一印象就是看病难、买药贵,现在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和药品集采制度的不断完善,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经常去医院看病拿药的患者都能有切实的体会。

那就是不少药品的价格相比以往已经有了幅度不小的降幅,一直以来居高不下的药价,终于放下了高贵的身段,一时之间,人们在感慨和惊叹之余,还多多少少有点不适应这个变化,有的人还以为是自己看花眼了或者是药被拿错了。

陈先生是一位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类药物,以前每个月在买药方面的开支都在200到300元左右,虽然有医保可以负担一部分费用,但是时间长了陈先生还是感觉有点吃不消,从2020年开始,他突然发现购买同样的药,每个月只需要支出十几元了。

他以为是系统出了问题,把费用算错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现在他吃的药都是批量集中采购的,所以价格比以前便宜很多了,陈先生说他真实地感受到了国家这个好政策所产生的巨大效果,以及给广大患者们带来的巨大福利。

陈先生之所以能够享受到低价的降压药,原因是国家的相关部门采用了大规模、大批量的集中采购模式来购买药品,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借助了政策、制度、信息及资源的非对称优势。

因而在同药品供应商之间的价格谈判中,相关部门掌握了药品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从而使广大的患者能大幅度地降低在药品方面的花销,同时每年还能为国家节省下大量的药品采购费用。

如2021年第四批集中采购中标药品的平均价格降幅为52%,最高降幅达到了96%,第五批平均为56%,最高的降幅超过了98%,第六批平均为48%,最高的降幅超过了70%。

这就是说,中标药品平均打了个五折,砍价最厉害的药品价格只相当于原来的零头,如注射用抗肿瘤药物盐酸吉西他滨,一盒(0.2g*5瓶)的价格从原来的755元降到了40元,降幅达94.7%,注射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一盒(1g*10瓶)的价格从原来的431元降到了26.6元,降幅达93.83%。

从最初的集采试点扩围开始,到现在国家已经先后组织了对218个药品的集中带量采购,价格平均降幅达到了53%,累计节约医保基金约2500亿元,为1亿人次的患者减负近1700亿元,由此可见,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极大地缓解了医保基金和患者的支付压力。

医疗是民生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的保障内容,因而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化来保障,尤其是一些医院和药企由于过度逐利而把患者当作唐僧肉,这样的结果自然是让患者谈病色变和负担加重。

通过落实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挤掉了药品中虚增的水分,同时中标药企也得到了供应渠道的保障,低价药品的出现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说2018年底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只是一次序幕的话,那么2019年9月开始的《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则是大幅度地扩大了药品集采的区域范围,国家医保局组织山西、辽宁等25省组成药品采购联盟,进行跨区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这一方面无疑是极大地增加了药品的采购品种及数量,对企业而言极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更为激烈,如果失去入选的机会,企业将会失去一个巨大的市场蛋糕,因此不少企业即使是微薄盈利甚至有的是亏本也要争取中标。

按照”4+7”城市药品集采的规则,只有最低报价才能中标,后来在集采扩围以后,将独家中标改为了按一定比例中标,这样就给更多的企业带来了入选的机会。

但在各家企业最后的底牌揭晓以前,谁的心里其实都是没底的,在这种情势之下,企业也只能是以锱铢必较的态度和标准,竭力把各环节的成本都控制到最低,归根结底企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定出最合理的报价,以获得入选的机会。

在药品的集中采购中,某种药品价格的最终下降幅度与该药品的市场竞争程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种药品生产的厂家少,从药品原材料供应到终端的市场需求都比较稳定,那么在集采中,该药品的价格降幅相对平缓,反之则价格降幅相对较大,有的企业为了能保住某种药品的市场份额,甚至不惜报出了地板价。

集采制度将会加速企业的优胜劣汰进程

如今药品集采已步入常态化的格局,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的通知》,其中指出到2025年各省以上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品种要达到500个以上。

这也意味着,药品集采将作为一项基础的、长期性的制度而固定下来,企业从最初的不适应到现在的从容应对,其间也是经历了一番较长时间的心态调整过程。

李伟在一家药企工作了十多年,他至今仍对几年前的首次药品集采记忆犹新,那是2018年底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也是在那一天他第一次见识到了药品集采的降价威力。

在试点的31个通用名药品中入选了25个药品,来自国外的原研药只有2个入围,并且入选药品的平均价格降幅在50%以上,最高的药品价格降幅竟达到了96%,无论是对药企,还是对普通百姓而言,这场药品集采都堪称国内医药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场景。

李伟坦言,工作了这么多年,自己也从没见过这样规模的阵仗,在整个集采的过程中,他的内心是迷茫、紧张、忐忑、焦灼与兴奋交织在一起的,谁都不知道到底怎样的价格才能成为全场最低。

不过那一次他所在的企业是交了一张白卷,原因是事先对是政策、市场及对手的情况分析研究不足,使得最终的报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时间过得也很快,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轮药品集采,李伟和同事们的心态也逐步转为淡定,现在大家在每一轮集采前后都能从容不迫,配合默契。

「于见专栏」认为,药品的集中采购制度不仅是一件惠及万民的好事,它同样也给市场及企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变化:

一则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以前药企需要协调和保持与医院的产品供求关系,而与医院的逐一沟通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在药品集中采购之后,企业只需要按照合同的要求做好药品供应就可以了,这样对企业而言,无疑是省心省力,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下,企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药的研发与创新上。

二则入选企业能获得巨大的流量入口,药品集采是整合了医院端大部分的药品需求,一次的采购量多在百万、千万、上亿剂以上,这远远超过了以往企业靠自身力量所能开发的市场资源。

一次入选相当于帮助企业大规模地拓展了一次市场,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需求端的庞大采购量,来实现以量换价、薄利多销、确保盈利的目标。

三是重新塑造了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集采制度加速挤出了药价中的虚高水分,行业加速进入了微利时代,靠仿制药躺着赚钱的好日子已经结束,激烈的竞争将会倒逼企业加快转型进程。

做创新药、原研药的企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依靠仿制药、专利过期药生存的企业,将逐渐走向没落和直至消失,同时医药市场的行业集中度也会进一步提升,大型综合药业集团也将会应运而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几年前药品的集中采购开始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几次中标企业没能够按照合同要求,完成协议约定的药品采购量供应的情况。

如2021年8月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了《关于将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列入违规名单的公告》,其中指出华北制药作为第三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入选企业,未能完成布洛芬缓释胶囊在山东省的协议供应量。

虽经多次的约谈协商但仍然没有起到效果,因此该企业被列入了违规名单,同时被取消了在2022年5月10日前申报国家集采的资格。

很明显,如果一个中标企业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不能履约,将会对一省至数省的集采药品供应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最终影响的是广大群众的健康福祉。

当然绝大多数企业是认真履职尽责的,对极少数的断供行为也需要进一步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一方面联合采购办公室在汇总各地计划药品采购量的基础上,可以对企业的产能及历年的履约情况进行细致的评估审核,避免因为企业产能不足而出现断供的情况。

另一方面对因为责任心不强而导致断供的企业,应当细化相应的处罚措施,加大对应的处理力度,如纳入国家企业信用公示平台、延长其重新获得集采报名资格的时间期限等等。

规则在逐步完善,报价也在逐渐趋向理性

「于见专栏」认为,从宏观层面来看,任何一项政策措施到最后都会在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之间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随着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及规则的逐步完善,药企在入围报价时也逐渐趋向理性。

企业在权衡市场前景与成本收益时,也会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承受及履约能力,单纯为了抢市场入口与流量而采取孤注一掷的做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由于采取了按一定比例中标的方式,企业能够入选的机率相比以前大为提升,同时能分到的蛋糕也变小了,以前独家中标可以获得全部的市场份额,现在一个企业只能分到几个省份的供应额度。

这样一来企业自然也不敢太过于玩命式的杀价,因此虽然现在国内外的医药公司对于集采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是越来越高,但入围企业的报价亦越来越趋近于市场实际的供需状况。

从长远来看,药品集采将加速国内制药企业的优胜劣汰过程,目前国内的5000多家制药企业,大部分都在从事低端仿制药的生产,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药品往往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参与竞争。

药品集采把这类药品的盈利水平压缩到了一个极其微薄的水平,那些技术实力偏弱、缺乏核心主打产品的中小企业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本来这类企业能生产的产品种类就比较少,通过拼价格而入选的药品能带来的收益并不多,没入选的药品以后就更没有市场,所以这类企业以后的日子必然会愈发地难过。

大型药企在这方面相对要好很多,大企业本身拥有的产品品类就比较多,在集采报价时会更注重企业整体营收的平衡,不会在每种药品上都去血拼价格以求入选。

尤其是在对主力产品的报价时会更加谨慎,因为一般来说,这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比较强的,市场覆盖率也比较高,同时也是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

所以报价时大企业会根据产品在公司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估算入选后能带来的销售增量等因素来确定报价范围,因此集采不仅会使医药企业加快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进程,同时也能倒逼企业静下心来,更加专注于产品的研发。

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规则,只有一直在不断完善之中的制度,因此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方面这几年国家围绕药品集采逐步推出了各种配套政策与细化措施,为这项关系到14亿国人的民生保障工程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我们可以预见,下一步政策的走向仍然是继续升级打补丁,如防止厂家在集采中恶意串标围标、防止中标企业不按照合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和义务、如何确保集中采购药品的质量始终保持高水准、如何把更多的国外药企的原研药品纳入集中采购等等。

另一方面国家及各省市也出台了不少鼓励政策来支持集采工作,如河北省就发布了《关于支持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本省中标企业要给予不高于中标量销售额的10%、单个品种不超过500万元的省级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

同时支持疗效确切且安全的创新药、原研药进入河北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这些鼓励政策肯定会大幅提升企业加大药品研发投入、踊跃参加国家药品集采投标的积极性,未来必将推动更多的创新低价药进入到临床中来,使患者能更快更低价地获得救命救急的好药。

结语:

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药品集采制度,虽然到现在只经历了总共6次集采,但它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对于企业而言,它会从中看到时代所带来的危机感。

没有技术升级迭代和独门秘籍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对于患者而言,它最终会让我们和药价高企的时代潇洒地挥手告别,并成为给众多重症患者带来生存希望的中国药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