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针对疫情防控采取一系列举措,尽全力保障参与北京冬奥会各方的安全。
这其中,一批新技术、新应用让“科技防疫,健康冬奥”从愿景变为现实。从场馆入口到场馆内部,许多防疫“黑科技”在北京冬奥会上亮相,为赛事的顺利召开保驾护航。
刷身份证一秒完成8个查验环节
“腋下创可贴”成为防疫利器
北京冬奥会期间,几百个“智能防疫员”在各大场馆及冬奥村上岗。在“智能防疫员”的屏幕前,参会者无需摘掉口罩,只需轻刷一下相关身份证件,一秒内即可实现身份识别、智能测温、健康宝、核酸检测等共计8个查验环节。
△智能安全服务机器人(图源网络)“数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支撑着“智能防疫员”的运行,它是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全新一代智能化、数字化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可以保证人体温度检测精准度在0.2℃以内。
五棵松体育中心是北京冬奥会的冰球比赛场馆。这里不仅有智能安全服务机器人,一个小小的“腋下创可贴”也成为了场馆几百名工作人员的防疫利器。
据了解,这款“腋下创可贴”是一种可穿戴的智能体温计,在使用时,工作人员只需将这款手指肚大小的产品贴在皮肤上,下载手机应用程序后绑定,即可测得体温数据。
△智能体温计(图源网络)
依靠机器人实现无接触配送
高科技设备保障消杀
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智慧化场馆成为现实。在北京冬奥会另一个冰球比赛场馆——国家体育馆,一些机器人化身场馆内的“特殊员工”,为冬奥会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关品牌负责人张女士介绍,这次主打两款产品。一款是室内的“烛光机器人”,已经部署到国家体育馆的是消毒和配送的功能,比如记者的稿件配送、餐食的配送等。另一款是“阳光机器人”,可以实现室外清扫、垃圾回收等。
△国家体育馆馆内“分体式”机器人(图源:央视频《2022冬奥青年说》节目截图)全程无人运营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人与人的直接接触,给运动员及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安全的竞赛环境。
张女士表示,防疫方面,除了无接触配送,减少人员的接触和感染,还有一个模块就是消毒。“消毒模块也应用了我们专利的雾化技术,可以实现消毒液的超微雾化,一分钟就可以实现约100平方米空间的消毒。”
在消杀环节,由福州大学和相关企业共同研发的“冷链物流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机”进驻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作为国内首款冷链病毒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机,也是全国唯一获准在北京冬奥会使用的大型表面消杀设备,只需照射5秒即可完成消杀。
△冷链物流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机(图源:福建科技微信公众号)监测空气中是否有新冠病毒
4个小时内就可以分析出结果
除了对人、物品等进行消杀外,涉奥场馆内外环境中的病毒风险,是否能够被我们“预知”呢?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昌平实验室等科研人员联合研制出的“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系统”就是一项“预知风险”的黑科技。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刘鹏介绍,它主要是监测空气当中是不是有新冠病毒,其实就像给空气去做核酸检测一样。
“这套系统实际上包含两部分,一是在各个场馆布置的气溶胶采集器,在每天赛事结束之后,由场馆内的防疫人员在场馆内预设的一些点位采集标本;采集完之后,采集管就会交接给接样人员,转运到检测站。我们拿到样本之后,在4个小时内把结果分析完,然后反馈给各个场馆的防疫部门,他们会根据反馈结果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保证赛事的安全。”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