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工作任重道远,对毒品的成功查禁,对贩毒分子的一网打尽,都离不开初始一步的毒品检测。时至今日,毒品检测技术已经更新数代,检材也从常规的血液、尿液,发展到时下热门的毛发。由于能反映较长时间的摄毒信息,毛发毒品检测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利用毛发进行毒物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那时的人们就可以通过毛发来判断中毒的知识。如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就记载着,如果一个人中毒而死,尸体可能出现“须发浮不堪洗”的现象。
1858年,英国人霍佩在《法医实践指南》上发表了第一个利用毛发分析结果进行判决的案例,这个案例是他从埋了11年后开棺的尸体毛发中检测出了砒霜。随后的将近100年里,毛发毒物分析始终停留在对砒霜的检验上,没有取得其他进展。
1979年,鲍姆加特纳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出了毛发中鸦片的含量,意味着毛发分析摆脱了以往的零散分离局面,产生了系统理论。这套毛发分析的系统理论被称为鲍姆加特纳理论,是现代毛发毒物分析的基础。其具体的做法是先将毛发浸泡于甲醇中加热2小时,然后蒸发掉甲醇,将剩余的残留物溶解于缓冲液中,最后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
1980年,克卢格在鲍姆加特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层析技术进行分离检测,得出毛发的放射免疫测试结果,这套方法被称为克卢格理论。由于该方法步骤清晰合理,逻辑性强,符合法庭科学的需要,从而建立了法庭毛发毒物分析方法。具体步骤是用浓盐酸或氢氧化物水解毛发样品,使毛发中的毒物与毛发组织结构分离,再用荧光标记法标记,然后进行薄层层析,得出毛发中的吗啡含量一般在0.1-10ng/mg范围之内。
80年代中期,质谱、色谱分析方法被引入到毛发分析中。随后10年间,人们利用这些技术发现了毛发中许多毒物成分,包括一些不常见药物。此后,毛发分析进入全面发展的时代,各种相关的研究均开展起来,如有关毛发污染、毛发洗涤产品、毛发中药物扩散等。
一旦某种成分被从毛发中提取出来,人们就可以再次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提取,并进行检测,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毛发毒品分析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毛发提取方法的发展史。1979年鲍姆加特纳建立甲醇提取法,随后克卢格的改进,都是先将毛发中的物质分散在液相(水)中,再进行检测。这一段时期被称为毛发提取的水解期。
1985年,哈利和霍夫曼以丙酮为溶剂,将毛发放在超声波容器中发生反应,然后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出毛发中尼古丁和其系列物的含量,建立了毛发的超声波提取法。1988年,奥菲德尼将毛发放入PH8.25的缓冲体系中,用链霉蛋白酶来解离毛发,分离得到了较低含量的鸦片类毒物和苯甲酰芽子碱,开启了毛发提取的酶解时代。
1992年,莫勒改用β-葡糖苷酸酶进行酶解,经过荧光标记后,进行放射免疫测试,由此产生了毛发分析的荧光测试法。另外还有金茨的盐酸水解液-液萃取法,考尔特改进的将毛发样品经甲醇萃取后直接加样的简单的荧光测试法。
进入21世纪,毛发分析技术不断发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免疫层析技术的引入。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类以纳米级标记物探针作为示踪和标记物的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易、反应迅速、低成本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包括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量子点免疫层析技术等。
量子点免疫层析技术的检测原理是以固定有检测线和质控线的条状纤维层析材料为固定相,待检测液为流动相,量子点标记抗体或抗原固定于连接垫,通过毛细管作用使待分析物在层析条上移动。待分析物在流动相作用下先与量子点标记抗体结合,当到达检测线时再与包被抗原竞争量子点标记抗体,最终通过肉眼或者配套读数仪完成毒品浓度分析。由于灵敏度高、检测结果更具稳定性、重现性、准确性,该技术成为毛发毒品快速检测的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