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低俗直播屡屡“刷新下限”,一面是儿童触网年龄不断降低。近年来,网络监管环境与内容生产要求趋严,但不少低俗直播仍然屡禁不止、频频“钻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思想观念带来伤害。将低俗直播挡在围栏之外,缘何这么难?
猎奇审丑,低俗直播屡禁不绝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和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在去年“双11”期间联合组织体验调查人员开展直播带货消费体验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在100个直播带货体验样本中,有33个涉嫌存在言行低俗等违法违规问题。低俗直播不仅扰乱网络环境,更容易给已成网络“原住民”一代的儿童带来不良影响。
——豪宅名表,炫富成风。豪车奢牌做陪衬,私人飞机成“背景板”……一些主播在直播中貌似无意地大秀“豪华日常”。一位拥有近300万名粉丝、获赞超4000万次的主播曾推出多期题为“你这一身穿搭多少钱”的视频,实际上并非穿搭推荐,而是“炫富秀场”。一期视频里,一位年轻女性全身穿搭估值3.2万元左右;另一期中,自称18岁的主人公在豪车“加持”下身价更是超过204万元。不少网友回复称“看得我都自卑了”“这就是我梦想中的生活”,流露出对“拜金”生活的羡慕情绪。
“之前有位来咨询的孩子受炫富直播影响,认为学习无用,成为主播反而可以轻松赚钱、获得社会认可,平时不仅出现厌学情绪,还形成了追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心理讲师培训导师王春谊说,近年来,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
——低俗“PK”,打“擦边球”。在高额“打赏”的利益驱使下,某短视频平台两位网红主播此前在“直播PK”时玩起低俗惩罚,获胜方要求落败方女主播直播“睡裙冲凉”,打软色情“擦边球”;宁夏一位主播马某在与其他主播“直播PK”胜利后出言辱骂对方,并在直播过程中多次做出不文明动作。
“一些主播信奉流量至上,靠‘三俗’博出位,认为流量就是赚钱的‘密码’,这种畸形价值观导致了不少直播乱象的出现。”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
——“祖安”言语,戾气极重。一些知名主播在直播中与粉丝“开麦”互骂、言语粗俗,脏话脏字不断,直播评论区更是沦为“重灾区”,不少网友互打“口水战”、对主播恶意谩骂,将直播平台当作发泄情绪的出口。
用户低龄化,监管“打地鼠”
多位专家指出,儿童心智尚不成熟,对网络乱象缺少鉴别能力,低俗直播不仅容易耽误儿童学业、影响身体健康,还容易对孩子三观的树立和未来择业等造成负面影响。相关部门虽然频出实招,但对低俗直播的管理如同“打地鼠”,不少乱象仍然难解。
——直播内容监管难。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表示,从技术角度看,直播内容监管难度高。此外,由于直播结束后一般难以“回放”,一些主播还会通过换号删帖、变装改名等方式逃避监管封号等处罚。
“录播的短视频在上传过程中,平台可以逐帧对画面和声音进行技术审核;而且录播视频可以剪辑,对内容把控更好。但直播是实时播出的,实时审核监控难度更大,一些主播会露出低俗化的‘狐狸尾巴’。”陈旭辉说。
——低俗内容举报难。不少网友表示,在直播中遇到低俗内容时,举报常常因举证不足而以失败告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我国近年来一直在治理网络色情、暴力等低俗内容问题,但采取集中治理方式较多,难以形成长效机制。一些直播、短视频平台为快速扩张,可能会利用制度上的漏洞打“擦边球”。
——家庭管理约束难。“孩子和爷爷奶奶在老家,奶奶经常刷视频,孩子也跟着看。短视频平台的操作便利,孩子看着看着就抢过来放不下了,不给她手机还会哭闹。”广州“宝妈”陈女士说。
“从大环境上看,‘新晋家长’一代本身经历了网络时代的变革,工作生活中精神压力也较大。在受到直播、短视频等网络潮流裹挟和影响的同时,也有部分家长从中寻求娱乐刺激,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将使用习惯和娱乐方式传导给孩子,因此对孩子的约束管理能力有限。”王春谊说。
“青少年模式”为何频“搁浅”?
为应对直播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难点,近年来,各大短视频平台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对儿童观看的内容、时间等进行限制,起到了一定“把关”效果,在防沉迷、保护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方面被社会寄予厚望。然而,自上线以来,也有不少家长反馈称这一“防护机制”因种种原因时常“失灵”。
——全凭自觉,切换模式非强制。半月谈记者发现,多家短视频平台无需登录便可以“游客”身份浏览直播、使用视频搜索功能,在未登录的情况下,儿童使用时长和观看内容并没有分类限制;此外,虽然不少短视频平台会弹窗推荐提醒青少年模式,但可点选“我知道了”予以忽略。《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显示,仅有32%的未成年人在上网时经常和总是主动选择“青少年模式”。
业内人士介绍,在有“游客模式”的情况下,用户可以不登录就体验产品,有助于产品的留存,如果改换成必须先登录才能使用产品,产品的使用逻辑就会发生改变,因此不少平台不愿这样做。
——因噎废食,内容功能存缺陷。多位专家指出,不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与普通模式内容新颖程度、使用体验差距极大,也是导致不少儿童想方设法“绕开”该模式的原因。
“区分内容固然是好事,但一些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就像幼儿模式,很多想学习了解的正常内容也无法进行搜索,感觉平台在判定哪些资源适合青少年儿童浏览时存在偏差。”曾使用青少年模式、目前升入大学的张同学说。在短视频平台工作多年的罗先生表示,由于青少年模式下查看评论、关注创作者等不少基础功能难以使用,青少年的使用意愿也会受到影响。
——“分摊时间”,平台之间难联动。多位家长表示,短视频直播平台不止一个,虽然点选青少年模式后,一些平台会对孩子的使用时间进行限制,但有时孩子会在不同平台分别浏览,一天算下来也能玩上好几个小时。“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孩子还是很容易沉迷,感觉青少年模式的效果不太理想。”天津家长华威说。
织密拦截低俗侵扰的防护网
多位专家呼吁,从监管、法律、社会等多层面整治低俗直播,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从监管层面上,陈旭辉建议构建起“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控模式。“事前需筑牢主播的准入门槛,直播就像办‘小电台’一样,应在判定审核直播内容的基础上,对主播的个人资质提前把关审核;事中可以完善畅通用户投诉渠道,目前直播打赏位置突出、投诉按钮却难寻,应以用户反馈促进双向评价机制的形成;事后相关部门可通过留存分析后台的录音录像,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复盘’,并通过‘红黄牌’机制对违规主播进行警示或封号处理。这些全流程监控数据可以形成主播资质标签,便于用户识别,也对主播形成约束力。”陈旭辉说。
从法律层面上,陈旭辉认为应将未成年人保护法严格落实执行到位,及时通报曝光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直播案例的处理情况,起到震慑作用。“广告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内容中已添加了一些关于直播的规定内容,但针对儿童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相关规定仍然较少。”
从平台技术层面上,专家建议推动短视频平台坚决执行分级分类管理,让“青少年模式”落到实处。“目前我们对儿童玩网络游戏的时长做了明确规定,在直播短视频领域,也可以参考制定类似的规定,防止儿童过度沉迷。”朱巍说。
从学校与家庭角度上,专家建议教师、家长尽量协调线上线下的学习与娱乐时长,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自制力,避免儿童对网络过度依赖。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5期
半月谈记者:刘惟真 栗雅婷 尹思源" 编辑:孙好
责编:郭艳慧
校对:黄琛茜(实习生)刘天宇(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