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26日报道 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4月21日发表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马特·希恩的文章《中国的创新之路——华盛顿在技术投资方面能向北京学些什么》。作者认为,过去四年来,华盛顿一直把重点放在切断中国与美国技术生态系统的联系上。但其中许多努力都是战略失误,削弱了美国的创新,助长了中国的崛起。全文摘编如下:
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许多美国人曾嘲笑中国是一个缺乏创造性的抄袭者的国度。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这种说法发生了转变,对美国技术优势的一切自满都已烟消云散。解释中国貌似无力创新的商业专栏已经让位于警告中国将在人工智能和5G等战略技术领域超过美国的评论文章。长期以来一直满足于将技术交给硅谷的华盛顿决策者,现在正急于设法提升美国的技术能力和抗衡中国的进步。但是,制定有效的技术政策需要清楚地了解两国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以及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中国技术腾飞的根源较为复杂,而制定有效的美国政策对策需要对新兴技术的扎实掌握和一定程度的投射性同理心。
技术崛起三个重要步骤
中国的任何一项创新都是勤奋的技术专家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在宏观层面上解释中国的技术崛起,就需要了解中国政府为鼓励发展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一所采取的步骤。
在中国,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重要步骤。
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发生在2000年到2010年,即让中国建立一个庞大的、半保护的市场。培育一个新生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市场足够有利可图,从而刺激激烈的竞争,但它也需要某种程度的保护,这样硅谷的老牌巨头才不会在当地初创企业起步之前就进入市场并碾压它们。
至关重要的是,中国市场并未与新思想完全隔离开来。
这样的关系对于这一过程中的第二步——也是最具争议的一步——是不可或缺的。几十年来,中国一直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流企业、大学和实验室保持着科学和商业联系。批评者往往将这些联系视为窃取知识产权的载体,但这些跨太平洋联系的最大影响不是来自窃取,而是来自学习。接触世界级的创新过程给了中国启动其新生技术生态系统所需的知识养料——理念、最佳实践和运行模式。
市场条件和国际关系一到位,中国就迈出了第三步,释放了一波资源:投资资本、有形基础设施、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和官僚能量。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种投资似乎是浪费,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它违背了永远不应该由政府选择赢家的神圣信条。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它被证明是加速技术扩散和商业化的有效方法。
例如,中国政府2017年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0年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但它最大的影响是中国政府机构和私营部门的一波实验和活动。市长们在他们的城市新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人工智能创业加速器。农业官员创建了智能施肥无人机的试点项目。公立医院与高等院校合作创建了医学人工智能研究所。
这些零散的政府努力帮助推动了私营部门的人工智能热潮,刺激了更多的风险投资和初创企业的建立。2018年,中国超过美国,占到了全球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融资总量的近一半。这些资金使中国企业和科学家得以试验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方法,并推动了人工智能在整个经济中的应用。
通过建设和保护本国市场,同时学习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国最终加快了自身关键技术的发展。
切断联系不能阻止中国
过去四年来,华盛顿一直把重点放在切断中国与美国技术生态系统的联系上。但其中许多努力都是战略失误,削弱了美国的创新,助长了中国的崛起。错误地起诉美国大学中在中国出生的科学家,令在外国出生的科学界人士感到寒心,并迫使一些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才出于恐惧回到中国。更重要的是,美国可以通过简单地切断联系来阻止中国崛起的时代基本上已经过去了。假如美国在2005年切断与中国的技术联系,那么很可能会对中国造成更大的伤害。
今天的中国已经拥有了技术成功的大部分原材料,随意切断双边联系可能会适得其反。相反,美国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来保持中国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同时继续吸引和接触中国创新者。
在加速发展自己的技术生态系统方面,美国能向中国学些什么?两国的政府体制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简单地照搬中国模式是不可能的。美国各地的市长不会按照联邦政府的命令突然开始创建自主无人机的试点项目。但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教训需要吸取。如果美国希望保持对中国的优势,那么美国政府就必须愿意尝试激励技术发展的新方法,即使一些努力会导致资金浪费或完全失败。如果每一个失败的项目都变成党派斗争的武器,那么创新政策就会停滞不前。
美国国会提出在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一个“技术理事会”——一个受权连接学术界、政府和企业界以加速商业技术应用的新部门——为这种尝试带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这个拟议中的理事会与中国刺激技术发展的“大水漫灌”式做法相去甚远。但它的出现表明,美国政府开始认识到,它不能再只简单地资助基础研究,而把其余的交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