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5月9日电(记者白少波、田金文、李键)如今,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中科院珠峰站位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绒布河河谷中,距离珠峰登山大本营30公里,建站17年来,从一顶帐篷逐渐成为设施完备、仪器齐全的综合观测研究站。
17年前,现在中科院珠峰站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遍布砾石的荒滩。2005年,第四次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启动,中科院珠峰站首任站长马耀明说,出于科研需要,在珠峰北坡建设观测站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当时,建站和科考观测任务同时进行,科考队员在珠峰脚下搭起帐篷。马耀明回忆说,科考队进驻珠峰大本营的第三天,半夜听见噼里啪啦的声音,一睁眼便看到了星空,原来是帐篷顶被狂风掀飞了。“天当被,地当床,只有月光在身旁。”马耀明说,“气象仪器监测,那晚的风超过了11级。”
有了这样的经历,马耀明更坚定了建立一个可供监测和常驻的野外台站的决心。
为了寻找理想的建站地点,马耀明的足迹踏遍珠峰地区的各个角落,经过数月的奔波,回到家时十岁的女儿竟然一下没认出被高原阳光晒得黢黑的父亲。
中科院珠峰站现任站长马伟强回忆,建站初期他是马耀明的博士生,从日喀则市到珠峰站,道路很颠簸,车子跑起来咣当响,人坐在车里颠得头碰车顶、左歪右倒。
建站之初,珠峰脚下手机没有信号,建设者们只能从驻地跑到附近的曲宗村用固定电话联系外界。“从村子去定日县城的时候,我就一直盯着手机,盼着赶紧有信号,好给家里报平安。”马伟强说。
马伟强经历了中科院珠峰站从帐篷、活动板房到楼房的扩建过程,也见证了从单一要素的大气物理观测到如今的大气环境、冰川、水文、生态、地球物理综合观测的发展壮大过程。
在青藏高原工作33年、从事珠峰科考18年,马耀明早已爱上了这片土地,他喜欢看珠峰的日照金山、风卷云舒,但也忍受着高反和孤独。“我们填补了国家在珠峰地区的科研观测空白,科研团队的坚持也没有白费,取得了很多让人骄傲的成果。”他说。
目前,“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科院珠峰站成为了最重要的科考营地。马耀明说,“此次珠峰科考必将把青藏高原科研水平提升至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