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廖洋 通讯员刘佳)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武建飞、高级工程师孙晓林团队,在对活性材料、导电材料、电解液等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锂离子电容器电极制造工艺进行攻关,近日取得重要进展。
锂离子电容器是一种高功率新型储能器件,兼具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优良特性,因此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电网、风力发电、太阳能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关键电极的制备技术基本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因此,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所)联合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进行锂离子电容器关键技术攻关。
通过对生产设备设计改造、炭材料优化改性及可控的穿孔集流体设计,团队确定了电极生产模式,成功制备出柔软性好、负载量高、剥离强度高的高性能电极。目前,团队已为中车四方所提供了小试生产电极样品。利用该小试生产电极,研究组开发出的锂离子电容器600F单体倍率性能优异,循环寿命取得关键性重大突破,达到50万次,容量保持80%。
此外,为满足中车四方所的产业发展需求,研究组将在莱西中科产业城建成锂离子电容器关键电极中试生产平台,为锂离子电容器产业技术转化提供支持。该平台的建设将促成锂离子电容器的完全国产化,打破技术壁垒,解决关键部件依赖进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