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难以跨过血脑屏障到达肿瘤区域是治疗脑胶质瘤的一大难点,可靶向胶质瘤的纳米生物材料作为新型载药系统可缓解该问题,但是如何动态实时观测纳米材料在原发胶质瘤内部的生物学行为变化尚未解决。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天津理工大学合作在《Nanoscale》杂志发表了题为“Real-time in vivo imaging reveals specific nanoparticle target binding in a syngeneic glioma mouse model”的文章。
该研究利用小鼠颅窗和双光子显微镜成像技术,构建了原位脑胶质瘤小鼠活体成像模型。研究团队制备了能够靶向结合胶质瘤细胞表面受体整合素αVβ3的纳米颗粒(SNPs-PEG-RGD-FITC),通过小鼠尾静脉将绿色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注射入小鼠体内后,利用双光子显微镜进行成像观察发现,注射3小时后纳米颗粒就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胶质瘤区域,接种后第4天,纳米颗粒在胶质瘤区域仍保持较高的浸润量,并保留至少8天。同时,纳米颗粒可以到达胶质瘤内部,在300µm深度处仍然可以检测到纳米颗粒的信号。
该研究利用活体双光子靶向成像技术,实现了纳米粒子在原位脑胶质瘤模型中的动态实时观测,为探究纳米材料在胶质瘤中的靶向性和浸润情况等奠定了技术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NR/D1NR07591H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noscale》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