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 Watch)报道了审稿人抄袭作者,并以自己名义发表的怪事。
来自伊朗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的机械工程师Mina Mehregan及其同事发现,他们投递《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ESPR)杂志的论文,在长达九个月的审稿期后,被别人偷偷发表在2017年11月出版的《能源资源》上。
而这篇抄袭论文的通讯作者Yuvarajan Devarajan,正是Mehregan所投期刊的审稿人。
经历了五个月的漫长维权,这篇抄袭的论文终被撤稿。在撤稿前,此文被引用了17次,包括8次自引,3次同一单位作者引用。
目前,这一事件终于有了后续。撤稿后,审稿人Devarajan在发给作者的邮件中承认抄袭,并请求原谅。但让Mehregan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文章竟被抄袭者所在大学的其他研究者再次抄袭。
审稿人Devaraja所发论文被撤稿审稿人道歉信中承认抄袭,并称:“我的生活无法回到正轨”
撤稿通知发出后,审稿人Devarajan在给原作者的道歉邮件中,承认自己抄袭。
信中写道:
“首先,我想告诉你,我犯了人生中最大的错误——抄袭了你的论文。因为这件事,我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经济上都受到极大的困扰。现在,我面临着生命中最糟糕的情况,受到家人、朋友、上司和同事的恶劣对待,我的生活无法回到正轨。
“作为一个研究者,我并不是有意抄袭,只是在纯生物柴油研究中借鉴你的论文,并且我也使用了实验室设备开展了这项研究工作。然而,因为时间紧、压力大,我没能在提交初稿时重新表述大部分内容。我真心实意、努力地修改全文,但稿件在10天内就被接受并刊出。从投稿到录用,前后不到一周时间。因此,我也很无奈。”
尽管Devarajan在邮件中直接承认了抄袭行为,但该论文上的撤稿通知只承认“与先前发表论文有文本重叠”。
此外,Devarajan在邮件中称,他提交给《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的所有其他投稿都被不加考虑地拒绝了,“这极大地破坏了我的职业生涯”。
但Mehregan随后指出,即使在撤稿后,Devarajan在《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和《能源资源》上都发表了论文。
在第一次抄袭事件中,Mehregan曾发表评论称,杜绝此类不端行为,需要对期刊和出版商进行严厉处罚。Mehregan称,“希望科学界能一劳永逸地弄清楚这个问题,因为他的不道德行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比对他更大。”
同一高校作者,手段“升级”再抄袭
然而,Mehregan又有了新发现,她的同一篇论文再次被抄袭。
这篇生物柴油相关文章于2018年7月发表在《国际环境能源杂志》,目前已经被引用了16次。
乍看之下,两次论文抄袭没有相同的署名;但细究之下,第一次抄袭事件的其中两位署名者,以及第二次抄袭事件的所有署名者,都来自印度萨雅巴玛大学(Sathyabama University)的机械工程系。
涉嫌抄袭论文的作者所属机构一致Mehregan表示,“这篇论文不仅抄袭了我们的原创想法,全文还充斥着数据造假。”与第一次抄袭事件中的文本重复不同,第二次抄袭似乎“学聪明”了,整体思路完全一致,并利用了原始研究中的精确参数,还刻意在文中制造差异。
针对此问题,Mehregan曾与《国际环境能源》杂志及其出版社进行多次沟通,邮件中提及,“我们不允许原创研究被窃取,也不允许剽窃版本被发表并且逃脱制裁。我们将追究此问题,直到该欺诈性论文被撤稿。”
然而,经过几年的投诉以及长达一年的专家调查,Mehregan的撤稿要求并未达成。截至6月19日,此文尚未被撤稿。
该文的通讯作者,萨雅巴玛大学的机械工程系S. Manigandan称已于2021年1月收到《国际环境能源》杂志的邮件,“我们已向相关小组提交了详细报告,他们接受了我们的解释。之后我们没有再收到期刊发来的任何邮件。”
在两次抄袭事件面前,Mehregan发现了联系:在第一次抄袭中,如果Yuvarajan Devarajan和他的合作者受到严肃处理,也许其他人就不敢如法炮制。
参考资料: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2/06/06/a-stolen-manuscript-part-two-the-plagiarist-begs-for-forgiveness-a-another-group-plagiarizes-the-same-work/#more-125030
https://jkms.org/DOIx.php?id=10.3346/jkms.2019.34.e41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19/02/14/a-reviewer-stole-a-manuscript-and-published-it-himself-but-you-wouldnt-know-it-from-this-retraction-notice/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5567036.2018.1498682